《還珠格格》又要重拍了,這一次能走出翻拍界「口碑魔咒」嗎?

最近,在接連兩部清宮題材網劇霸屏之際,被網友稱為“清宮宇宙鼻祖”的《還珠格格》忽然上了微博熱搜。瓊瑤方面宣佈將重啟《還珠格格》,和某平臺開啟包括影視、動漫和遊戲等形態的全新系列合作。80歲的瓊瑤說:“還珠格格這個IP,我希望用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講述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愛情故事。”

1998年,《還珠格格》第一部在電視臺首播,以平均47%、最高62.8%的收視率,打破多項收視紀錄。20年間,神劇“還珠”IP已然演變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和集體記憶。今年春節,《還珠格格》三部曲重播,收視率依然居高不下,已經長大的觀眾再看,讀出了新信息,比如“令妃是心機girl”“容嬤嬤並不可恨”。

觀眾樂於看到經典重播,但對翻拍這件事產生了分歧。2011年,某衛視播出了《新還珠格格》,口碑不佳;此次瓊瑤方面宣佈翻拍《還珠格格》,很多網友是拒絕的,甚至有人調侃說,讓原班人馬來演一遍好了。


《還珠格格》又要重拍了,這一次能走出翻拍界“口碑魔咒”嗎?

新版《還珠格格》劇照

不僅是《還珠格格》,其他好些經典之作的翻拍劇都是觀眾的“陰影”,比如新版《紅樓夢》被吐槽演員氣質和書中人物“錯位”,造型實在“辣眼睛”,音效像鬼片。在影視產業鏈和技術水準日益成熟的當下,無論是製作條件還是演員培養,都該更上一層樓,翻拍經典為何就遭遇越來越難打破的“口碑魔咒”?

有觀眾覺得,經典影視作品容易讓人感到“先入為主”,強大的記憶基礎和情懷因素,會讓後來人的翻拍劇、續作毫無發揮的餘地。但我認為這恰恰說明,負責翻拍、二度演繹的影視從業者們,未下足功夫,或者力氣沒用在刀刃上,對“經典何以成為經典”缺乏深入思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演繹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影視劇先後面世,無一不成為國劇的標杆之作;而後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光影呈現逐漸增多,如《圍城》《四世同堂》《白鹿原》,還有港臺作家金庸、古龍的武俠江湖系列,瓊瑤的言情世界,幾乎都成為在熒屏上一炮打響,且經久不衰的經典。

在資金預算不充足、演員片酬不高、後期特效簡陋的時代,影視從業者之所以能打造出這些長久閃亮的IP,是因為他們對故事本身的琢磨,對演員的挑選和磨鍊,前期投注了大量心血,比如87版《紅樓夢》劇組,拍攝前專門給演員集中上課培訓,原著在前,劇本在後,才能讓演員詮釋角色是真正“從書中走出來的”。

翻拍經典無疑要比重新創造經典,難度係數低許多,畢竟劇本經受住了前一代觀眾的檢驗,省去“試錯”的環節。擁有優渥的硬件條件,可一些經典翻拍做不到核心內容層面的重大突破,甚至達不到及格分,這都和浮躁的行業心態脫不了干係,應當引起從業者警醒。

事實證明,創作態度誠懇的翻拍,依然會受到觀眾肯定。比如2017版的《射鵰英雄傳》,起初很不被看好,且不說1983版“珠玉在前”,這一次翻拍啟用的主演沒有流量小生、話題明星,幾乎是老老實實還原原著故事,卻贏得了觀眾的好感。


《還珠格格》又要重拍了,這一次能走出翻拍界“口碑魔咒”嗎?

2017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優質的經典IP值得翻拍。揭示人性美感與精神力量的好故事,應當得到廣泛傳播。有些經典的呈現和當時的時代語境、受眾審美緊密綁定,今天重看或感到稍許突兀。例如當今天的00後去看98版本的《還珠格格》,不免會對某些誇張的表演手法感到不適應。而其他有些經典作品,多多少少存在今昔價值觀的差異,不妨在翻拍時對人設與情節進行調整和完善,以契合年輕受眾價值取向和審美習慣,如女性獨立意識的崛起,傾向於真實而剋制的情感流露等。

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推出的經典科幻片《西部世界》,近來被改編為電視劇,驚豔全球。年輕觀眾很難想象這也是一次經典翻拍——故事架構和邏輯設計都富有當代氣息。


《還珠格格》又要重拍了,這一次能走出翻拍界“口碑魔咒”嗎?

《西部世界》劇照

經典翻拍,影視行業必須杜絕“新瓶裝舊酒”的圖省事兒作風,杜絕試圖用上一代優質IP吸引眼球,趁機捧無演技“小花”“小鮮肉”的僥倖心理。

翻拍經典,讓新一代人瞭解往昔的優秀作品,也讓如今的影視從業者反思:如何打造更多的全新優質IP。

手握經典IP不代表“贏在了起跑線上”,而是一次重新創作的艱辛過程。創作者必須真正挖到原作精髓,以最貼合當下價值觀和話語體系的方式,踏踏實實演繹出經典的光彩,進而實現一定突破。

撰文 / 海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