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鶴湖新居開基祖羅瑞鳳,清乾隆年間從興寧到惠州再到龍崗,經商致富後用積蓄開始興建,歷經羅家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而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鶴湖新居總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圍屋(不包括月池、禾坪)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客家建築藝術的結晶”。

「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該圍屋坐西南朝東北,原為依山面水,地勢前低後高,取“步步高昇”之意。它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內呈方形,外呈梯形,內外圍各有四角樓一望樓,倒座東北面三開門,中心為府第式三堂兩橫,前有禾坪、月池。圍屋內有300多間居室,最多可容納一千餘人。

走進鶴湖新居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大門橫額上“聚族於斯”、“親仁猶在”的鐫刻字跡古樸端莊、雋秀風骨,這也是羅氏家族的家訓家風。

「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在大門旁邊還有一些炮,是為了起到對外防禦的作用。

「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羅瑞鳳最初以務農為生後來又在東莞等地開油坊、做小生意、良田千頃、置商百間並開始建造鶴湖新居,鶴湖新居原是一個小山坡,因為坡前有個小池塘經常會有白鶴飛來在那裡戲水嬉戲,因此人們習慣稱它為“鶴湖小山”。

羅姓的兩個說法:一說與古代用羅網鳥有關,周朝設“大羅氏”官職,專門負責織網捕鳥;一說周武王滅商以後分封了一個功臣,他後來在兩湖地區成立了一個“羅子國”

還據說:羅姓起源於兩湖的羅子國,一支經韶關南雄珠璣巷進入珠三角,另一支先到福建寧化,再沿汀江南下進入廣東梅州、興寧,成為客家人。

如今鶴湖羅氏後代遍佈世界各地他們一直延續著每年大年三十、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回到鶴湖新居相聚和祭祖的傳統習慣,鶴湖新居羅氏第八代傳人羅文範表示,只要通知,不管是海外、國內或是港澳臺的宗親要回來參加。這個相聚的隆重慶典,學習家風。這也是鶴湖羅氏屹立不倒的原因。

「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祠堂

「一村一史」·深圳-鶴湖新居——一個屹立不倒家族背後的故事

碉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