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9月23日,中秋節的前一天,永登縣龍泉寺鎮家家戶戶都在準備製作“土月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作為中國人尋根文化的重要節日,中秋節寄託了國人的思鄉情懷。而形如圓月的月餅,更是有團圓和睦之意,中秋節若是能吃到來自家鄉的月餅,對於在外的遊子而言,便如同回家了一般溫暖。

蘭州城鄉農村,鄉風淳樸,民俗高雅,中秋佳節蒸做“土月餅”更是一絕。凡是到過蘭州的人,無不為蘭州“土月餅”誘人的韻味傾倒,讚美之詞,溢於言表。每到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婦女們圍著一塊案板,揉麵的、做餅的,談笑風生、高高興興為過節準備“土月餅”。選好月餅擺放在桌上,別致有趣,枝葉分明,花團錦簇,煞是好看;吃起來,則入口鬆軟,香而不膩,回味無窮。

這種利用發麵蒸制的“土月餅”,也被蘭州人稱之為“千層餅”。人們將發好的面擀成圓型之後,層層疊加,並且在每層之間都放入薑黃、紅曲、苦豆粉、胡麻、油、糖玫瑰等調味品。在千層餅的表皮再飾以麵塑圖案,蒸制後的千層餅體積較大,人們遂將其切割分食。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將發好的面擀成圓型之後,層層疊加,在每層之間都放入菜籽油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加入糖玫瑰

農村“土月餅”,遠離了繁華卻守住了團圓

現如今,千層月餅在蘭州市區已經比較少見了,而在蘭州各郊縣,卻依然保持著中秋節自家蒸月餅的這種傳統習俗。在蘭州人的記憶中,老月餅早已遠非節日食品那般簡單,這塊看起來五彩斑斕的千層月餅,卻寄託著“老”蘭州人亙古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

9月23日,中秋節的前一天,在距離蘭州市區約80公里的永登縣龍泉寺鎮,家家戶戶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農村婦女們在熱氣騰騰的灶房裡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地準備著“土月餅”。

“市場上賣的月餅吃起來太膩,不如自家蒸的月餅口感好。其實這種月餅做法並不難,就是現在很多人都嫌麻煩。”正在廚房裡忙活著的龍泉寺鎮村民徐秀花告訴記者,從她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前夕,她家都不忘蒸上幾籠千層月餅。如今,千層月餅已經成為了寄託著全家團聚的一種載體,每年中秋她家遠在外地工作的兩個姑娘都會趕回家,吃一塊代表著思念與團聚的千層月餅。

徐秀花說:“揉麵、擀麵、撒調料、扎花、燒火……因為蒸千層月餅的工序很多,整個過程需要很多人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所以我們通常都是鄰里之間相互幫忙。一般從農曆八月十三開始,我要是早上去你家給你幫忙,你下午就會來我家給我幫忙。”

記者走訪時發現,在龍泉寺鎮,八月十四這天從早上到晚上,家家戶戶都是炊煙裊裊,農村婦女們更是綁著圍裙忙個不停。當地的村民告訴記者,除了千層月餅外,他們一般還會做一個大如磨盤“大月餅”,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當晚,要在自己家的院子裡擺上小方桌,將提前做好的“大月餅”抬到院子裡擺到方桌上,再擺上各種瓜果和棗子,舉行樸素而不失隆重的拜月儀式。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撒上薑黃、紅曲、苦豆粉、胡麻、油、糖玫瑰等調味品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將加入調味品的千層月餅用刀切開一分為三

他鄉的遊子,月圓之夜最是懷念家鄉“土月餅”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塊月餅一片情呀!”遠在雲南求學的蘭州姑娘惠德璐,每當看到市面上琳琅滿目包裝精美的月餅時,就會想起這首熟悉的兒歌,也想起了老家傳統手工製作的“土月餅”。最淳樸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家在外鄉的人,每每想起千層月餅,總會帶著一種想家的烙印和一絲淡淡的鄉愁。

今年大三的她,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吃到家裡的千層月餅了。所以今年,她提前一週給家裡打電話,希望做好月餅後能給她寄來一兩個。惠德璐告訴記者,在外地上學,每逢中秋佳節,那塊滿載著鄉愁的千層月餅,最是讓她懷念。

“土月餅”包含著濃濃的鄉情,許多身在外地的蘭州人,每逢中秋佳節都特別懷念家鄉的“土月餅”。

在新疆工作的張先生在微信朋友圈裡說:“出外這麼多年,最懷念的就是家裡的月餅和牛肉麵。又到中秋了,月亮也許還會那麼圓那麼亮,但這裡不再有大如磨盤的蒸籠,蒸籠裡不再有大如車輪的月餅,月餅上不再有面塑的麥垛、刺蝟、蛇和花朵,不再有樸素的拜月儀式,不再把方桌擺到院子裡,不再擺上各種瓜果和棗子。”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給千層月餅進行包皮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在千層月餅的表皮飾以麵塑圖案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將千層月餅放入蒸籠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將出鍋後的千層月餅置於陰涼處進行降溫


西北農村“土月餅” 守住了團圓、留住了鄉愁

將蒸制完成的千層月餅切割分食,枝葉分明,花團錦簇,煞是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