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傳「賣身」,「至暗時刻」的ofo何以破局?


又被傳“賣身”,“至暗時刻”的ofo何以破局?


文:梁偉 王倩

ID:BMR2004

10月9日,媒體略大參考從接近ofo人士處獲得的一份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在8月份曾提出以20億美金的估值收購ofo。在這份投資意向書中,滴滴提出新董事會將由5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成員由滴滴任命,1名成員由所有創始人共同任命,2名成員由滴滴以外的其他投資者任命。包括CEO等在內的所有關鍵崗位必須由滴滴提名、任命、替換或解僱。

這意味著滴滴要求對收購後,對ofo擁有絕對控制權,而ofo的創始人戴威等存在被擠出管理團隊的可能。

《商學院》雜誌記者分別聯繫滴滴與ofo相關負責人進行證實。滴滴回覆稱:“針對‘滴滴曾提出收購ofo’的傳聞與事實不符。滴滴從未有過收購ofo的意向,也承諾未來將繼續支持其獨立發展。從ofo 2016年C輪至最近的E輪融資中,滴滴每輪均有參與,累計共投資3.5億美元。作為投資人,滴滴從未、並承諾未來也不會行使一票否決權。”然而,關於滴滴是否與阿里共同投資了ofo,滴滴方面並未回應。

ofo公關負責人回覆記者,以9日發佈公告為準。公告顯示,近期網上關於“滴滴有意收購ofo”以及“有股東企圖壓低價格對ofo進行惡意收購”的消息純屬子虛烏有。ofo和包括滴滴在內的各位股東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股東對公司的獨立發展也持一貫堅定的支持態度。長期以來,公司被惡意抹黑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此一併澄清。


又被傳“賣身”,“至暗時刻”的ofo何以破局?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體曝出滴滴正在推進收購ofo的談判,之後陸陸續續有消息放出,而每次ofo均以闢謠收場。面對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ofo仍希望獨立發展,不過現實卻不容客觀。

ofo的“至暗時刻”

目前,現金枯竭、海外撤資、官司纏身等問題在ofo交織併發。9月,多家媒體報道稱,ofo在近期收到了來自阿里的6000萬元的借款。知情人士稱:“這筆錢和融資無關,這6000萬的借款是給ofo發工資用的”。消息很快被ofo方面否認。針對媒體報道《ofo投資方:滴滴不表態致阿里借款未到賬,僅部分員工拿到工資》,ofo在官微發表聲明稱,“公司員工的工資已正常發放,不存在只發部分員工工資的情況”。闢謠的同時,戴威在公司內部承認ofo迎來了“至暗時刻”,並且一度表態:不想戰鬥到底的員工,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對此,《商學院》記者向ofo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前,對方並未回覆。

互聯網分析師李成東向《商學院》雜誌記者表示,“現在的ofo舉步維艱,核心資產又抵押給了阿里,很難獨立發展。”

今年3月,戴威通過資產抵押方式,先後兩次將其資產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的借款,但這筆融資始終未能全部到賬。拿到了借款的ofo需要填補的窟窿有許多。

有媒體報道,截至5月中旬,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而該公司每個月僅員工工資和運維支出就高達四五億元。《商學院》記者就上述數據的真實性向ofo求證,截止發稿前,對方未回覆。

債主陸續找上門來,7月,一家生產智能鎖的供應商暫停了ofo擁有的300萬輛自行車的服務,這導致300萬輛單車“失聯”(對此,《商學院》曾經做過報道。請見,欠費智能鎖供應商、收縮海外市場 ofo或將地位不保?)。8月,上游單車製造商上海鳳凰一紙訴狀將ofo告到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貨款6815.11萬元。上海鳳凰在5月就公開表示,“根據2017年5月與ofo方面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在未來的12個月內,鳳凰自行車將為ofo打造不少於500萬輛共享單車的採購計劃。但一年過去,實際採購量卻大幅縮減。”(對此,《商學院》曾經做過報道。請見,上海鳳凰“撕”ofo 共享單車要涼涼?)此外,ofo還拖欠了雲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數億元欠款。

由於現金流緊張,7月,曾高舉高打進軍海外市場的ofo開始悄悄撤回,先後從澳大利亞、德國、韓國、西班牙、以色列和美國部分城市退出。最新消息稱,ofo在韓國上線的區塊鏈項目“騎車得幣”合作方疑似拖欠韓方宣傳費。

在ofo與支付寶之間的免押金合作結束後,9月30日,支付寶宣佈了“螞蟻森林與ofo的合作將在10月10日到期”的消息,之後再騎行ofo,用戶將無法獲得螞蟻森林能量。支付寶螞蟻森林是很多支付寶用戶在玩的一個遊戲,此舉勢必直接影響到ofo的用戶數量。此外,不少ofo用戶被退押金所困擾,線上線下各種吐槽聲不絕於耳,在這種情況下,或將使原本已經動搖的用戶信任雪上加霜。

“賣身”傳言不斷

今年4月,有媒體曝出滴滴正在推進收購ofo的談判,還有內部人士透露,收購消息將在6月前後官宣。當時,雙方對此均未置評。6月,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在朋友圈回應稱:“純屬無稽之談,背後是有人在推動……作為董事會成員,我並沒有聽說這個事情。”

ofo高管的高調澄清並未止住外界對ofo“賣身”命運的猜測。有消息傳出,ofo和滴滴在7月就收購一事有過多次接觸,只不過價格沒談攏,滴滴不斷降價,每談一次價格就要折損一次。

8月3日,媒體援引業內人士說法稱,滴滴將與螞蟻金服聯合出資14億美元收購ofo,並承擔ofo兩億美元的債務。然而,這個數字只有ofo當時估值的一半,遠不及美團收購摩拜的27億美元。內部消息透露,這一方案流產的主要原因,是阿里系與滴滴未能達成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9日的澄清中,與以往模稜兩可的“不予置評”不同,雙方此次表態前所未的清晰。滴滴除了表示“從未有過收購ofo的意向”,還明確表示未來將繼續支持ofo的獨立發展,而且“從未、並承諾未來也不會行使一票否決權”。ofo也在聲明中明確表態,“包括滴滴在內的各位股東,對公司的獨立發展持一貫堅定的支持態度”。

作為國內出行市場的唯一巨頭,在出租車、專車、代駕等板塊均已佈局的滴滴,不希望“最後三公里”市場落入他人之手。今年1月,滴滴接管了小藍單車,並且在自己內部孵化了一個共享單車產品,也就是後來的青桔單車。

而從目前看來,與三足鼎立的摩拜、ofo和哈羅單車相比,青桔單車和小藍單車還很難與之抗衡。美團收購了摩拜,阿里投資了哈羅,要想在出行市場守住領地, ofo對滴滴的意義不言而喻。關於這個問題,程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這項業務對滴滴很重要,那就買下來。”

一位行業專家也向《商學院》記者透露,以ofo目前的情況來看,拖的時間越久,價格會越低。“目前,ofo急於尋找下家”。

ofo將歸何處?

最早進入共享單車領域的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被寄予厚望,人們甚至認為這兩家公司將成為共享單車賽場上最後的贏家。就像互聯網的瞬息萬變,共享單車企業間的戰役也表現出速戰速決的特點。一時間,戰局斗轉。美團收購摩拜後,堅持獨立發展的ofo將歸何處?

共享單車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資本的助推。從ofo 2016年C輪至最近的E輪融資中,滴滴每輪均有參與,累計共投資3.5億美元。3月13日,ofo小黃車宣佈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這是共享單車行業由規模化增長轉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獲得的首次融資,再次創下共享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9月5日,ofo還獲得了螞蟻金服領投,滴滴跟投的數億美元E+輪融資。


又被傳“賣身”,“至暗時刻”的ofo何以破局?


在得到資本輸血後,ofo是否會被資本“反噬”?有媒體認為,ofo團隊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無法平衡滴滴和阿里之間的利益分歧。一位業內投資人表示,戴威在引入阿里投資前,可能錯誤地高估了自己平衡資本的能力,而滴滴和阿里對ofo的計劃與戴威團隊存在著明顯分歧。

如果沒有阿里的介入,滴滴的想法是想將ofo納入滴滴的戰略體系,滴滴App內推出共享單車平臺,平臺將彙集ofo小黃車、小藍單車和即將上線的自有品牌,未來還會接入更多單車品牌。真正實現對國內互聯網的“出行”入口的壟斷。而戴威顯然對這樣的安排並不滿意。

而獨立發展需要提升造血能力,並探索出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在去年8月舉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7年夏季高峰會上,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曾表示,“只靠租金單車的成本兩個月就能收回。再加上品牌廣告,比如與小黃人的合作,目前有些城市已經實現了盈利,明年會逐漸將盈利模式跑開。今年ofo內部定了個小目標:年底至少拓展全球20個國家200座城市,單車投放量要突破2000萬。”而2018年已過大半,情況並不理想。

共享單車的本質是“租賃”,採用重資產運營模式,這意味著每時每秒都在吞噬金錢。據相關報道,戴威曾在某公開場合計算過ofo的折舊成本:一輛小黃車成本不到300元,12個月報廢。有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國投放的單車車輛數達1000萬輛,一個月僅是折舊成本就高達數億元。《商學院》記者向ofo求證上述戴威關於ofo的成本、折舊等數字,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收到回覆。

一名接近滴滴的人士向媒體透露,總的來說共享單車已經不是資本關注的熱點。無論是滴滴還是美團、阿里,對共享單車的需求都是作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場景,很難作為單獨的模式存活。

資本在意的是一個足夠對自己有利的方案。而對於ofo,在與兩家最重要的投資者的關係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是問題的關鍵。

《商學院》也將對ofo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