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由來與習俗,你知道了嗎?

說到寒露的來歷,很多人都不清楚,其實寒露是天氣轉涼的象徵。那麼你知道寒露的由來與習俗嗎?以下就是關於寒露的由來與習俗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寒露的由來與習俗

1、寒露的來歷是什麼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的由來與習俗,你知道了嗎?

2、寒露節氣有什麼習俗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二、寒露的意義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史書記載“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由於寒露的到來,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祖國醫學在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陽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也就時說,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乾、鼻燥、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於傷感的憂鬱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涼爽之時,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的調整。我在多年的臨床診療中發現,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於形成血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議大家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三、寒露飲食養生八大忌

1、一忌無病亂補

我們有些人會認為吃一些補身體的東西就對身體一定有好處,但其實這句話是片面的。我們在沒有病的情況下,還是不要亂補為好,既浪費錢,又對身體沒有好處,甚至對身體還會造成損害。所以切忌無病亂補。

2、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用膳應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lZl幹,口苦,口臭,大便於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3、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4、四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昧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5、五忌以藥代食

雖然藥物作用快,但是,藥補是不如食補的。是藥三分毒,藥物雖然能夠快速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但是它還是隱藏著一些輕微的毒素,雖然對人體的影響不是很大,但長期如此,其影響便會加劇。而很多食物都是由治療作用的,比如芹菜可以治療高血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重食補才對。

6、六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崔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資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