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吃人的封建禮教——簡評《南方有令秧》

一窺吃人的封建禮教

——簡評《南方有令秧》

《南方有令秧》是青年作家笛安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的背景建立在明朝萬曆年間,講述的是一位叫做令秧的“節婦”如何獲得貞節牌坊的故事。小說雖語言含蓄溫婉,敘事亦不急不緩,卻可以使讀者能夠從中一窺封建禮教的殘酷與猙獰。作者的精妙之處在於,不是直接對封建倫理進行大肆批判,而是借人物的故事來使我們由對悲劇人物的同情轉為對舊時代倫理的憤怒。

一窺吃人的封建禮教——簡評《南方有令秧》

作者在後記中說,這是一個明朝節婦的故事,而故事中的節婦卻不止一個令秧。雖然小說圍繞令秧而展開,但這其實是一場祖孫三代女性的婚姻悲劇。作者以令秧的悲劇為主線,以老夫人和溦姐兒的悲劇為次線,主次有序,詳略得當,在情節安排上也恰到好處。第一個悲劇是令秧的婆婆,也就是文中的老夫人,她在自己夫君去世多年後與賬房先生墜入愛河,卻不被世間倫理所容,最後賬房先生被她的兒子逼得投了井,自此之後老夫人也發了瘋。第二個悲劇是令秧,成了寡婦後她先是差點被長老逼死,又差點被流言逼瘋,最後又為了所謂的“貞潔”而不得不踏上死路。第三個悲劇是令秧的女兒溦姐兒。她本許配給了謝家末子,而末子因身染風寒不幸去世,但她的母親令秧卻已經陷入為了貞潔牌坊而瘋魔的地步,竟是不允許溦姐兒退婚,就讓她連夫君的一面都沒見過地守一輩子的寡。這個發生在祖孫三代女性身上的悲劇,竟有些帶著點宿命的味道。老夫人害死了令秧的丈夫從而奪去了令秧的幸福,令秧竟也讓自己的女兒也為了貞潔守寡而奪去了自己女兒的幸福。正是因為這種悲劇在祖孫三代身上的重複發生,更加體現了所謂的“貞烈觀”是如何的扭曲人性,也更加凸顯了封建禮教的罪惡性。

一窺吃人的封建禮教——簡評《南方有令秧》

這部小說對封建綱常的探討,並不僅僅體現在對於“節烈觀”的批判上。細讀文本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作者本人還在其他幾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首先是對傳統的宗族觀念的解構。文中的唐家是一個沒落的書香大族,雖然族裡的人表面還看似一家人,但是心其實沒有一刻在一起過。當令秧成為寡婦後,族中長老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逼死令秧從而賺得牌坊,以此為自己撈取不菲的利益,而不是考慮如何才能幫助即將沒落的唐簡這一支宗族。而當令秧為名節自殘左臂的事蹟流傳出去之後,族裡的人們又紛紛過來討好令秧,正所謂有福可以同享,有難不能同當,這種冷漠的人心在書中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一窺吃人的封建禮教——簡評《南方有令秧》

我們可以看到,到了明代末期,原有的宗族觀念已經幾近分崩離析,而作者借寫令秧和長老之間的幾經波折,也是在批判這種藏在所謂的宗族家庭之下的冷漠。另一個嘗試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關於同性戀的內容。書中的川少奶奶和三小姐的戀情在書中的描寫更為隱晦,雖然她們彼此相戀,但是彼此又都已為人妻,這種戀情最後也是並不意外地以悲劇收尾。除了對川少奶奶和三小姐的描寫,對於謝先生和風塵小旦的同性感情也都只是寥寥幾筆帶過,也都是分離的結局。雖然這種結局並無太多新意,但是筆者認為作者在以明朝為背景的小說中進行這種嘗試,這種不同的“新聲”還是包含著作者的新見並且是值得肯定的。

簡而言之,在對封建道德的批評上,作者並不是僅僅侷限於“節烈”這一塊,而是對其他的方面也進行了涉及。但是對於其他方面並沒有深入展開,只是幾筆帶過,這也使得筆者認為這本書的思想內涵雖深刻,但在豐富程度上稍有欠缺。

一窺吃人的封建禮教——簡評《南方有令秧》

總的來說,《南方有令秧》作為作家笛安對於古代長篇小說的初次嘗試,還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