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看不懂是浪費時間,讀了看懂了是浪費生命——雷蒙德·卡佛

讀了看不懂是浪費時間,讀了看懂了是浪費生命

——這,就是雷蒙德·卡佛的書

卡佛先生的書並不是那種“常規的”小說,或者說,並非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他的小說往往沒有常規式的起承轉合,也沒有強烈的戲劇性,甚至沒有明朗的主題和清晰的結局,用一句話形容的話大概是,作者往往從生活中截取一段,狀似隨意地展開白描,然後又戛然而止。有人說看他的書,看了卻又沒讀懂的話那你看了也是浪費時間,但若你是真正讀懂了卻又會覺得浪費了生命——這個評價有點意思。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初讀他的書時所帶給我的閱讀感受並不多麼愉快,接下來我將細細分析一下卡佛小說的特點。

讀了看不懂是浪費時間,讀了看懂了是浪費生命——雷蒙德·卡佛

卡佛筆下的美國生活,彷彿是存在於“美國夢”光芒下的陰影。雖然他寫的是小人物,但是不同於有的作家描寫的那些對未來有著美好期望的市井小民,他筆下的人物則顯得慘淡的多。如果說,追求幸福是人的下意識本能,有的人對幸福滿懷希望,有的人對幸福二字充滿絕望,而卡佛筆下的人物與這兩種狀態都不同,他們更像是對幸不幸福無所謂,對明天是否會更好也感到麻木的人。今天過得不好,明天也未必會怎樣,但日子還得過。雖然可能不同的人讀他的書會有不同的想法,不過他的文字帶給我的則主要是這種感覺。所以我覺得,他筆下的人物多像是一尾在岸上掙扎的魚,而卡佛捕捉的就是,他們慢慢走向習慣了這樣的自己的那個時刻。有人稱他的作品為“骯髒現實主義”,一部分原因在於所寫的都是社會生活中較為”骯髒”的一面,我覺得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讀了看不懂是浪費時間,讀了看懂了是浪費生命——雷蒙德·卡佛

但他的作品卻也因此具有魅力,這魅力就在於其小說帶有非凡的真實感。許多作家在處理文學作品的時候,往往會使作品出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所以他們的作品往往就和真正的生活有著一段的距離,如此才能使得生活中的滑稽或者悲劇性在作品中得到放大。但是卡佛筆下的人物,卻總是因為太過真實,反而顯得模糊不清,難以簡單概括。他的作品中沒有他自己,但是他寫的每一個人又讓我覺得都是他。有時覺得他寫的人物甚至難以概括性格特點,不過轉念一想,其實現實中的人物往往也難以用三言兩語來進行簡單概括。

讀了看不懂是浪費時間,讀了看懂了是浪費生命——雷蒙德·卡佛

他自己說過“別耍花招”,在寫作的時候他就在努力貫徹這一點,所以儘管小說是虛構的小說,但是也帶著非凡的真實性。比如有時人物的對話顛三倒四,像《阿拉斯加有什麼》這一篇,裡面的主人公在聊各種各樣的話題,一會兒聊阿拉斯加,下一秒又會去聊別的,讓人感到摸不著頭腦。不過仔細想想,其實生活中人們也是如此,一般人們在講話或者思考時不會圍繞著什麼特定的主題思想,也有著思緒發散的情況。可能有的作者在處理這種日常性的對話的時候,會對其進行刪減來突出作品的主題,但是卡佛沒有,或者說沒有刪減太多,從而使得他筆下的人物對白更加的真實。

讀了看不懂是浪費時間,讀了看懂了是浪費生命——雷蒙德·卡佛

總的來看,書中所言雖盡是些生活日常,卻都帶著難以言述的苦味。僅是看這寥寥數言的介紹,你無法真實地感受到卡佛作品獨有的魅力,所以不妨拿一本來親自看看,希望每一個讀過卡佛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新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