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經濟發展短板,山東拿出93個優質國企項目進行混改

從坦陳自身發展存在的不足,到更加務實、親商,山東這一年來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日前,山東首屆儒商大會在濟南召開。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大會上,山東省國資委推介了重點實施混改的93個項目。

在大會12個平行論壇之一的山東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資本對接會上,山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王清憲表示,提出這93個混改項目的國企,都是比較好的企業,“不是半死不活的企業”。

他還強調:“所有混改項目,不設國有股最低比例。”

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山東對政府和市場之間關係認識的變化。

山東是我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的綜合試驗區。王清憲介紹,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山東國企、國資改革的路徑。

山東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最大的優勢在於國有經濟體量、數量,巨大的機遇在於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省政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山東國有控股企業超過2萬家,居全國第三;營業收入超過2萬億元,利潤總額超過了1200億元。

“我們既要遇新也要改舊。” 王清憲表示,有夕陽產品沒有夕陽產業。山東產品通過嫁接可以形成新的優勢,激活國有經濟,對民企也是進軍實體產業的機會,對全國來說也可以打造一個新的亮點,山東通過混改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也是一個新的路徑。

王清憲還透露,山東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了制度創新領導組。作為組長,王清憲提出:“看看我們今天的制度,還有哪些不能充分發揮市場配製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是什麼阻礙了市場機制的作用。”

在今年2月山東召開的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坦言,現在的山東“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

這是山東省近年來首次坦陳自己“落後”。

“有研究報告認為,我省轉調進程總體上落後於廣東、江蘇5年,有些方面落後得更多。”劉家義表示,不可否認,與兄弟省市相比,山東省這幾年改革勁頭小了、步子慢了、力度差了。山東最大的差距在體制機制上,在改革不深入、開放不到位上。

劉家義列舉出了一系列數據。在經濟總量方面,山東省與廣東省的差距,由2008年的約5860億擴大到2017年的1.72萬億;與江蘇省的差距由50億擴大到1.32萬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山東省與廣東省的差距,由2008年的約1350億擴大到2017年的約5200億;與江蘇省的差距由約770億擴大到約2100億。

但對於自己的優勢,山東也沒有漠視。

王清憲表示,儘管山東的經濟形勢在結構調整上與廣東、江蘇、浙江拉開了差距,但山東畢竟有著7萬億體量的完備工業基礎,還擁有近1億的人口、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資源等眾多優勢。山東新一輪的爆發期,在這個時候來得最是時候。

今年年初,國務院批覆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個“方案”是黨的十九大後國務院批覆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是全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國家給予的重大戰略支點。

有了綜合試驗區這個戰略支點,山東完全有信心有條件率先做好新舊動能轉換這篇大文章。這樣既可贏得自身發展主動,又能在優化我國南北發展格局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劉家義表示,如果山東省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對全國經濟增長、節能減排、區域協調發展等,都是一個大拖累。

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在儒商大會上也表示,現在已經不是鋼鐵、銅、鋁的時代,而是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的時代。如果以前的成功是ABC,現在的ABC則是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山東如果抓不住這一點,就會輸給偉大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