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不是「神」創造的人工智慧?

人類是不是“神”創造的人工智能?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太平御覽》中這樣描述女媧造人。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豬,初四創造羊,初五創造牛,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聖經》故事裡是這樣描述上帝造人。創世之前,一片混沌,地球在黑暗、沉寂無聲的太空飄浮,沒有陸地,只有滿滿的海水。上帝耶和華用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第一天創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創造空氣和天;第三天創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樹木;第四天創造了天上要佈滿星辰,用來劃分季節和年,夜晚是休息的時間,就讓寧靜的月亮給那些穿越沙漠的漂泊者指明方向,幫他們找到棲身之處;第五天上帝創造了魚、鳥等各種動物;第六天上帝創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耶和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裡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上帝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亞當。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上帝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不留一點傷痕,也不疼痛。耶和華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有沒有發現,遠在幾千年前,人類文明遠隔千山萬水,還沒有大融合大交流的時候,竟然有如此相似的“神造人”的故事傳說。以前,這些神話傳說被當做人類虛幻的精神創作,不足取信。而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仿生技術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中的很多疑惑。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將自古以來對人類起源與發展的各派學說集成為“進化論”,併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學術觀點。但從進化學角度,人類身上有很多明顯與進化論相悖的事實存在,最典型的就是毛髮。人類屬於哺乳類靈長目的一個分支,進化論中人類是從類人猿逐漸進化而來。但我們都知道絕大部分陸地哺乳動物,包括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是通過覆蓋全身的毛髮來應對春夏秋冬的溫度氣候變化。那麼人類為什麼獨樹一幟,只保留了一直生長的頭髮,似乎沒什麼用處的腋毛和陰毛,以及幾乎可以忽略的絲毫不起保暖效果的汗毛呢?

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物種的進化是在不斷的適應新環境中逐漸修改基因。偶爾會有基因突變,但所有不能適應生存環境的突變,最終都難逃淘汰的命運,無法把突變基因遺傳下去。覆蓋全身的,具有保暖性的毛髮,即便是現在也是符合四季環境氣候變化的。那麼人類赤裸的身體,其實是有悖於適應環境的進化的。進化只會沿著更便捷的適應環境的方向發展,人類這種必須依賴衣物保暖的赤身裸體,在進化上屬於應該被淘汰的失敗變化。尤其是不停生長的頭髮,不但不利於生存,反而是累贅。這種在進化論中完全不合理的存在,又該如何解釋?

而這些在進化論中不合理的存在,在“神造人”的論述中卻解釋的非常簡單。神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在沒有人工智能技術之前,這隻能是荒誕的神話傳說。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在快速發展,高效的機器學習讓人工智能擁有越來越高的智商和情商。微軟的第五代小冰,得益於新一代 EQ 核心對話引擎,小冰已經與 Bing 整合的更加密切。並且,五代小冰上線了高級感官,使得小冰具備了更加貼近於人類自然交互行為的全雙工語音,有能力通過自己的“思考”來主動與人類溝通。簡單地說,小冰現在更加接近人類的高級感官,甚至已經可以主動撥打人類的電話。微軟稱,第四代能夠根據聊天內容走向進行打斷與追問,現在第五代得益於全時感官,能主動發起通話,通過聲音感知人類情緒和周邊環境,報之以相應的聊天話題和語氣。假以時日,在不斷的學習中,人工智能是否會產生“自我意識”,我覺得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人類的仿生技術也在快速發展。現在仿生技術的研發方向包括:

1.仿生機器人技術:主要研究仿生機器人,包括仿生機器人總體結構與優化技術、仿人形機器人運動規劃與仿真系統、仿人形機器人的感知技術、基於多傳感器的環境自適應技術。

2.智能系統群體通訊與協調技術:主要研究智能無人移動平臺及機器人間的通訊與協調作業,包括多智能系統間的信息傳遞、信息獲取及信息理解技術,智能決策與規劃技術,協調作業控制技術,人機交互與遙操作技術。

3.仿生感知與信息處理技術:主要研究信息獲取與利用技術,主要包括視覺仿生探測技術,聽覺仿生探測技術,力覺、觸覺處理技術,複雜環境下多信息獲取與融合技術。

4.合成生物學仿生技術:生物學發展到細胞信號傳導與基因調控網絡的分子系統(biomolecular systems)水平研究,仿生學也就產生了細胞、分子水平的仿生技術,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的誕生,顛覆了傳統的納米技術、仿生技術、基因工程技術與計算技術,在細胞、分子水平人工設計基因調控網絡、信號傳導路徑,開展人工生命系統的仿生技術,比如,開發納米生物機器、納米生物計算機等。

從人工智能和仿生技術的發展看,兩者結合起來最終創造出新的人造物種,並非天方夜譚。那麼反過來再看人類,是不是被我們成為“神”的高級生命體,根據自己的形態創造出的“人工智能”新物種呢?在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我們好像離真相越來越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