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漢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漢中天坑》解說詞

央視科教頻道

《漢中天坑》第四集

導視: 雷家寨古苗居位於鎮巴縣西北部的青水鎮,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苗鄉,鎮巴縣的青水鎮和三元鎮約110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區有最為完整的地質遺蹟,包括石林、湖泊、草甸、峽谷、洞穴及近百個天坑,其中,三元鎮的天懸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分別是漢中地區最為標準和最大的天坑。

1、旁白

雷家寨古苗居,位於鎮巴縣西北部的清水鎮,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苗鄉。

鎮巴縣古稱定遠廳,《定遠廳志》中記載,清乾隆五十年,有苗民為躲避戰亂,從貴州遵義府遷至清水境內,以雷姓為首五姓共計六十餘人,擇山洞而居。眾人起居飲食、瞭望防禦,皆安置於山壁數個山洞內,後得名雷家寨。

2、旁白

攔門酒是苗族人一種古老的迎客習俗。想要進入寨中,須飲上三碗酒。苗家姑娘擅長紡織和刺繡,她們身上穿的苗族服飾,便是自己動手而繡。

同期聲:苗族姑娘講述苗繡

3、旁白

關於繡鞋墊,還有一個神秘的傳說。

同期聲:講述繡鞋墊的苗族故事。

4、旁白

鎮巴縣的青水鎮和三元鎮,約110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區,有最為完整的地質遺蹟。

石林、湖泊、草甸、峽谷、洞穴,及近百個天坑。

其中,三元鎮的天懸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分別是漢中地區最為標準和最大的天坑,在天坑億萬年的演化中,它們又屬於哪個階段,這些天坑,最終又會以什麼樣的地貌形態橫臥於這片大地之上呢。

關於天懸天坑繡鞋墊的故事,當地流傳已久,這個神乎其神的傳說,又有何玄機呢。

5、中插導視

6、旁白

考察隊驅車前往鎮巴縣的三元鎮雙河口村,在這裡,我們遇到了陝西省地質調查院邀請協助考察天坑的另一支科考隊,兩支科考隊隨機決定進行聯合科考,以雙河口村為起點,兵分兩路,將要各自對天懸天坑和圈子崖天坑進行考察。

圈子崖天坑,漢中唯一接近超級天坑的大型天坑,中國北方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在專家看來,天懸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已分別進入天坑的成熟期和衰老期,那麼,處於生命晚期的天坑有具有哪些特徵,它的演變將會讓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地貌呢。

到達圈子崖天坑,需穿越5千米密林山路,另一支考察隊啟程前往圈子崖天坑。而天懸天坑則在村字旁,在天坑的密林深處,當地村民曾見到靈芝,甚至“長著翅膀的貓”,這些珍稀神奇的動植物,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生態環境中,這裡是否有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等著我們發現呢。

由於天懸天坑周圍巖壁與坑底接近於垂直,近200米的深度,考察隊需藉助繩索垂降到坑底。

央視《漢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7、旁白:在坑口,我們見到一種罕見的草藥。

+同期聲:講述草藥紐子七,也叫大葉三七。

8、同期聲:準備下天懸天坑,隊長給大家講述操作和安全要領。

9、同期聲:下洞過程中,更要注意安全,加強聯繫。

10、旁白

在前往圈子崖天坑途中,另一支考察隊會經過大片的原始木竹林,而這片竹林裡,還生長著很多十分稀有的植物。

+同期聲,發現野生木靈芝

10、旁白

木靈芝,主要從腐木中攝取養分,一般生長在潮溼陰暗的山林中。一圈圈的紋路,是每個生長季節留下的印跡。這片木竹林,由於常年得不到光照,生長著大量木靈芝,它們擔任著生態群落中自然倒木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央視《漢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11、旁白

單繩垂降,保護站的選點及建立尤為重要。由於天懸天坑近兩百米的深度,需要兩根一百米的繩子打結,降到繩結處,需扣上止墜器,下降器換到繩結下邊,這是繩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稱為“過節”。即便考慮了各種安全隱患,在下降過程中,考察隊員還是不慎被鬆動的巖壁碎石砸到,所幸有裝備保護,並無大礙。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垂降,考察隊終於到達坑底,天懸天坑周圍巖壁與坑底接近於垂直,坑內只得到少量光照,空氣潮溼,土壤水分接近飽和,氣溫常年處於恆定狀態,因此,這裡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

專家說,這種環境經歷了億萬年的演化,不僅孕育有種類繁多的蕨類、苔蘚、種子植物,以及各種真菌、地衣等生物,同時還有許多依賴這些植物和真菌生活的動物。

地衣對大氣汙染十分敏感,可作為大氣汙染的指示植物,而坑底生長的大量枝狀地衣,是所有地衣類別裡對環境要求最為苛刻的一種,在環境指標分級裡,叫零汙染的清潔區。

在坑底的草叢裡,考察隊發現一種蛙類,但與我們平時見到的青蛙十分不同,專家說,它叫林蛙,體型小於青蛙,生活在陸地上,喜歡棲息在潮溼陰涼岩石縫隙中,行動敏捷,擅於跳躍,以小昆蟲、蚯蚓為食。

天懸天坑周圍巖壁不斷有水流下來,專家說,這是由於岩石之間有可滲水的垂直節理面,水流從節理面的縫隙間流出,說明這些水流仍在切割著天坑的巖體,幾千年或者萬年之後,局部或許會塌陷,形成與眼前截然不同的地貌。

坑底北側有一個溶洞,由於地下流失侵蝕,造成上覆岩層整體承受能力下降,最終塌陷形成溶洞。

剛進洞,考察隊就有一個發現,地上散佈著很多動物的骨頭,從骨頭大小看,打開同松鼠的體型相似,近兩百米深的坑底溶洞,為何會有動物活動的痕跡,這又是什麼動物呢。

12、中插片頭

13、旁白

專家說,這和我們之前見到的鼯鼠有幾分相似,鼯鼠身上長有可在低空滑翔的飛膜,這也和村民口中“會飛的貓”不謀而合。

鼯鼠體型比一般老鼠大,善於攀爬和滑翔,喜歡棲息在山林中,習性似蝙蝠,多在夜晚覓食,主要以植物嫩芽、昆蟲為食。專家推斷,或者是在覓食過程中,鼯鼠不慎跌落坑底,飛膜終究不像翅膀,近兩百米的深度,很難再上得去。

14、同期聲,圈子崖天坑

央視《漢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15、旁白+同期聲

行進了兩個多小時,另一支考察隊終於到達圈子崖天坑。

不同於天懸天坑四周垂直的巖壁,圈子崖天坑西側的巖壁坍塌後,形成陡峭的斜坡,隊員可徒步下到坑底。

16、同期聲

17、旁白

圈子崖天坑,漢中目前發現唯一的大型天坑,從空中俯瞰,坑口形似一個巨型腳印,這個漢中最大的天坑,又經歷了怎樣複雜久遠的演變過程呢,在坑內,考察隊又會有什麼發現呢。

18、旁白

天懸坑底溶洞通道越來越窄,約80米後,人已無法進入。

天懸天坑,口徑100至110米,深度183米,坑底海拔1595米,坑底直徑170至220米,開口面積6983平方千米,坑口呈心形,是漢中所有天坑裡最為規則的天坑,坑內地下水已遷移,坑底可見大量真菌植物,洞穴生物和地下水流痕跡,洞內考察已知長度80米。

1、同期聲,陝西理工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 杜建括,簡述天懸天坑發育成因。。。

2、旁白

在天坑的生命演化中,天懸天坑屬於成熟期,與漢中多數天坑一樣,天懸天坑的地下水也早已遷移,從坑底周圍的水流痕跡及細小砂礫可以看出,這裡曾經水量豐沛,那麼,漢中天坑群的地下水都流向哪兒了呢。

專家說,地下水的流向,非短期內能探知,但整個漢中的地表水都流向了同一個地方。

21、同期聲,牧馬河。幾條河匯入牧馬河,主供北京、天津。。。

央視《漢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22、旁白

鎮巴、西鄉、南鄭、寧強都屬於嘉陵江和漢江流域,其中,西鄉百分之九十的水和鎮巴一小部分水是經牧馬河在三花石匯入漢江,作為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和嘉陵江都是要匯入長江的,也就是說,這四個縣區的水最終都會流入長江。

儘管知道了漢中地表水的最終流向,但每個天坑的底部仍有許多令人吃驚的謎。

14、同期聲,圈子崖天坑坑底溶洞發現冰塊。

15、旁白

圈子崖坑底溶洞發現冰塊,而距離雙河口村不遠的凌冰洞內,幾天前也同樣見到了冰。如果這些天坑都在同一條斷裂帶上,那麼地下是否連通呢,這些天坑生命的最後又會以怎樣的地貌形態呈現在大地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