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下半場」應更注重風控:打破風控、獲客之間的對立關係


消費金融“下半場”應更注重風控:打破風控、獲客之間的對立關係



近年來,消費金融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攀升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此同時政策的不斷利好也令消費金融公司以及涉及消費金融業務的平臺在踐行普惠的路上更有信心。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在2017年,消費金融放貸規模4.4萬億元,較2016年增長904.0%。

可以說2017年是消費金融全面爆發的一年,其中以小額現金貸、現金分期為主營業務的消費金融公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同時也有不少消費金融公司“乘風”現金貸,他們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式進行風控,大大的降低了自身的運營成本,在短期內實現了業務規模和淨利潤的強勁增漲,而在這增長的背後存在著大量潛在的金融風險。

花式“乘風”現金貸,淨利潤集中爆發

2017年開始,不少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現金貸的“風口”中實現了扭虧為盈與彎道超車。其中,招聯消費金融、華融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等的淨利潤均實現了大幅度增長。


消費金融“下半場”應更注重風控:打破風控、獲客之間的對立關係



據瞭解,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乘風”現金貸的模式有兩種:

一、平臺自身深耕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式進行純線上風控,同時利用自身的資金進行放款,這樣的消費金融業務模式的運營、獲客、風控成本相對較低。

通過招聯消費金融與捷信消費金融2017年淨利潤對比可以發現,招聯消費金融2017年全年淨利潤為11.8億元,而一直處於消費金融領先位置的捷信消費金融2017年淨利潤為1.23億歐元(約9.6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招聯消費金融成立於2015年,捷信消費金融成立於2010年,從淨利潤上看招聯消費金融實現了彎道超車。

據瞭解,招聯消費金融主打獲客、風控、放款、催收全線上業務流程,旗下產品有“好期貸”、“信用付”、“零零花”等。

而捷信消費金融則是重倉線下,人力成本較高。公開資料顯示,捷信消費金融線下業務人員已超過6萬。

值得關注的是,另一家深耕科技的馬上消費金融也於2017年實現了淨利潤的急速增長。公開資料顯示,馬上消費金融2016年全年淨利潤為652萬元。2017年營收為46.68億元,淨利潤5.78億元,淨利潤實現了近百倍的增長。

二、平臺與第三方現金貸平臺進行合作,由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提供資金,第三方現金貸平臺提供用戶與風控,進行放款。其中某些持牌機構將資金輸出給第三方平臺賺利差,同時也有第三方平臺為持牌機構輸出風控技術,持牌機構自行放貸。

以華融消費金融為例,2017年華融消費金融將資金輸出給向錢貸、信用錢包、閃銀、原子貸、閃電借款、嗨錢、融易花、量化派、微粒貸、京元金融、小雨金融等數十家現金貸平臺。

公開數據顯示,華融消費金融2016年虧損3680萬元,2017年淨利潤為1.05億元,實現扭虧。

值得關注的是,有業內人士向億歐透露,晉商消費金融也為第三方平臺提供資金支持,包括達飛、樂信等。

從整體上看,2017年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有了質得飛躍,行業整體進入了“浮躁”期,平臺更加重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科技手段進行線上放款。

行業不良率出現大幅度飆升

線上風控的模式的優勢在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能提高用戶體驗,這將是未來風控發展的趨勢,但就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來看,線上風控的模式並不能完全滿足消費金融公司的需求。


消費金融“下半場”應更注重風控:打破風控、獲客之間的對立關係



據易寶支付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消費金融業務的貸款不良率為2.85%;2016年為4.11%;2017年為6.62%。

消費金融行業的貸款不良率出現了大幅度飆升,2015年至2016年漲幅達到44%;2016年至2017年漲幅達到61%。

事實上,2016、2017年正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風控手段大幅度助力消費金融的階段。由於徵信體系不完善形成的數據孤島,行業內出現了大量重複授信的現象,同時滋生了大量的多頭借貸用戶,而多頭借貸的風險也直接導致了貸款不良率的飆升。

2017年下半年,現金貸整體陷入了以超高利率衝抵壞賬的“怪圈”,年末銀保監會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正式出手整治現金貸。

《通知》明確,禁止消費金融公司通過P2P網絡借貸撮合等任何方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提供資金髮放貸款;不得直接投資或通過理財等變相投資以“現金貸”、“校園貸”、“首付貸”等為基礎資產發售的(類)證券化產品和其他產品。

《通知》的下發令行業進行了一輪大規模的洗牌,此前通過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放款的消費金融公司選擇收手,大量第三方平臺選擇轉型、退出,消費金融行業的平均利率有了明顯的下降,這預示著消費金融到已經進入“下半場”。

消費金融“下半場”更應注重風控

金融的本質上依賴於風控,消費金融也不例外,隨著監管的進一步深入,消費金融行業在利率、催收等方面將愈加合規化。在這基礎上,持牌機構應更加註重風控、獲客、不良率、催收等各項成本的控制,從而提高盈利能力。

從目前來看,在控制利率方面,涉及消費金融業務的平臺更多的是提供長期、大額的消費貸款。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螞蟻花唄與螞蟻借唄,目前都在鼓勵用戶“升級”,升級之後信貸額度會相應提升。同時,微粒貸、京東金條、飛貸等平臺的信貸額度均有所提高。

隨著獲客、催收等成本的逐年攀升,平臺們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貸款額度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降低了平臺的各項成本,額度越高相對來說成本越低。

此前,對於平臺來說,風控、獲客、盈利之間的關係難以平衡。其中,風控與獲客是相對對立的關係,風控越嚴獲客成本越高不良率越低獲客成本越高,風控越弱不良率越高獲客成本越低,如何平衡風控、獲客、盈利能力三者的關係是重中之重。

而就目前來看,消費金融已經進入了下半場,隨著消費金融知識的不斷普及,消費者對平臺的認知度越來越高,消費者更多的會將平臺的利率、體驗等方面進行對比來選擇服務。

在此基礎上,消費金融機構更應注重深耕大數據+人工智能風控來降低運營成本與貸款利率,同時要不斷的提高用戶體驗提高用戶黏性,通過品牌傳播進行獲客,實際上這也同時降低了獲客和不良率所帶來的成本。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風控的不斷髮展,消費金融機構的風控、獲客、盈利能力之間難以平衡的關係也將會被打破。未來消費金融機構的風控越強,利率越低,用戶的黏性越強,獲客成本越低,最終平臺的盈利能力也將大幅度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