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文:劉老師

導讀:

小李是某銷售部的老員工,和老闆一起打拼2年了。

在老闆眼裡,小李跟隨自己多年,對公司很忠誠,每天也挺忙忙碌碌,加班更是家常便飯,雖然業績平平,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為公司做了很多貢獻,也很敬業,為了獎賞小李之前為公司的付出,每半年老闆就會給他發一筆獎金。

最近市場不景氣,現在老闆想:如果一直給小李發,對其他員工是不公平的,但不發,又不知道該採取什麼方式激勵留住小李,很頭疼。

思考:老闆到底在想員工購買什麼?什麼情況下,員工才能獲得加薪?

1,敬業,能否獲得的加薪?

每天工作10個小時,週末還在加班,就為其加薪?非也!敬業不等於做的有價值有結果,只有員工完成公司需要,崗位核心,並且做出結果,如在產值、毛利、成本費用等指標上有結果和貢獻才值得加薪

2,忠誠,能否獲得加薪?

員工是忠誠與安逸,拒絕學習與挑戰害怕改變呢,還是忠誠於價值創造、付出與事業?

3,擁有10年豐富經驗的員工,值得加薪麼

你是擁有10年經驗 還是一個經驗用了10年?

能力經驗不能釋放出來,那麼能力再大又有何用?

能力不轉化為生產力,貢獻不能變現, 企業拿什麼為你加薪?

為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假設某主管月工資是5000元,如果現在老闆你為他調薪500元,那麼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 對企業多了一份歸屬感,有效期3個月;
  • 對工資多了一份滿意,有效期不到6個月;
  • 工作多了一份熱情、主動,有效期3-6個月。

通常6個月後,員工開始對工資增長滋生新的需求,並且隨著時間延長,需求日趨強烈,如不能滿足,將逐步影響到工作的熱情與歸屬感。當然,也有可能即使你給他加薪依然留不住他

思考:企業到底再向員工購買什麼?

時間,學習?體力 ?閱歷?能力?忠誠?經驗?

都不是,做企業,第一要義是盈利

我認為企業購買的不是員工的敬業、忠誠、經驗學歷等,而是顯性價值——一切以結果、效果為導向的價值創造和貢獻!

為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每天工作時間很長,加班加點,但是不將時間投入到有價值、有結果、出效果的地方,這樣的時間投入又有多大的意義?

能力再強不把能力釋放出來,那麼能力再大又有何用?

所以,學歷高、能力強、經驗豐富的人,看起來具有高價值,如果不變現只能是隱性價值。

企業向員工購買的一切以結果、效果為導向的顯性價值

思路:

增值加薪法無疑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採用增值加薪法意味著企業要做出相應的薪酬變革。

很多企業用了傳統的薪酬模式,發揮不了他驅動性和激勵性的效果,非常的低價值。

是因為我們僅僅停留在薪酬的設計。

作為薪酬的變革者就意味著你要打破傳統的薪酬模式,要向過去的薪酬分配的機制,提出挑戰提出突破性的一些建議和意見,站在企業變革的前沿,做推動者,甚至做變革的起手

我們以增值加薪法中的KSF薪酬全績效為例:

KSF加薪法

KSF的主要設計原理是:結果導向、數據說話、價值分割、薪酬分塊。

KSF是一種能讓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薪酬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為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薪酬設計理念:企業管理的核心就是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如何建立利他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

企業購買的不是員工的時間、體力,而是員工創造的價值!

績效與薪酬最後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開的兩個部分;如果將他們分開,結果是員工只看重薪酬,而不做價值。

為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本文所講的:激勵性KSF模式實操內容及案例,來自《績效核能》一書,想深入學習的,建議點擊以下鏈接購買!書內附數十個行業案例,送獨家視頻學習。

購買此書後,可獲得其他地方沒有的特別禮物:

1、朋友圈績效乾貨知識分享 ;

2、KSF和合夥人學習視頻;

3、線上輔導1小時。

4、免費解答績效困惑。

現在我們從總工資裡面拿出60%-80%作為彈性工資,分攤到各個K指標上(崗位價值)——薪酬分塊

A.將工資細分模塊,根據目標完成度,發放相應工資,充分激勵能者多勞,減少企業閒耗。

B.根據不同職位,設置不同比重的薪酬架構,最大程度激勵員工積極性。

C.每個職位的績效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數據指標作為標準,以結果為導向,員工的激勵與壓力並行。

KSF案例:為什麼銷售經理也開始關注公司利潤?

如果他的薪資是底薪+提成的模式,那他會認為只有業績與他有關,其他成本、員工流失等等都跟他沒關係。

為了更高的薪資,他會要求公司幫忙提升他的業績,比如降低價格,增加廣告費用,招聘新員工等等。

而採取KSF模式之後,他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店長原月薪為5000元,首先把他的固定工資部分降低,拿出4000元作為KSF工資,並把他分攤到6-8個指標。

員工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年度平均數據),就可以全部拿到這部分K工資,如果超過了平衡點,就有獎勵,上不封頂,沒達到平衡點,就少發一些,但下限是有度的,以保證員工的安全感!

為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根據平衡點和各指標的數據確定薪酬方案

實行KSF模式後,在平衡點(平衡點:根據歷史數據或員工和老闆協商得來的,員工和老闆都認可)的基礎上:

為什麼更多企業導入增值加薪取代固定加薪模式?老闆:增利見效!

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x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y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a元,每少500,少發b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c,每少400,少發c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m,每少一個小時,少發n元。

5.。。。。。。。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實行彈性薪酬後:

對員工來說:

1;日常工作有了目標,知道自己重點抓哪些;

2;工資拿多少要靠自己而非老闆;

3;多勞多得,少幹少拿;

4;只要做的比過去好,自然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

5;有6-8個加薪渠道,激勵員工主動積極幹,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

對企業來說:

1;員工沒達到平衡點,說明工作做的不到位,自然拿不到高薪;

2;員工達到平衡點,說明員工狀態穩點,做的不比以前插差 ,做的很不錯;

3;員工超過平衡點 ,說明做出了更好結果,自己能拿更高工資,企業獲得更高利潤。

KSF模式對於員工有什麼影響呢?

1、他可以有8個渠道去為自己加薪,只要自己乾的越好,工資就會越高,而不是等著老闆去給他加薪

2、所有的加薪都是以結果為導向,所以一定程度上要求員工追求結果,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員工是願意被要求的

3、我在別的地方不可能獲得比這更高的薪資,那麼我為什麼要離開呢?

對企業而言呢?

1、員工與過去相比,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效益,所以老闆是願意給員工加薪的

2、老闆不用再盯著員工做事,員工自己對自己有要求

3、企業的薪資與其他地方相比有競爭力,所以不管是在招聘還是留人上,企業都是有底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