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嗎?

這個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嗎?

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被身邊的大人們有意無意灌輸這樣的一種觀念:你要多讀書,這樣才能當一個很有文化的人。

這句話乍一聽挺有道理,畢竟有句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本是我們獲取知識、鍛鍊思考能力的最常見的方式。

但是長大後,我再回顧這句話,開始感受到它的侷限了。其實當一個文化人,不一定要博覽群書。

有的人習慣精讀一本書,最大限度地從中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類人,可以稱之為文化人。

有的人對藝術有超高的敏銳力和洞察力。這類人,可以稱之為文化人。

還有的人,喜歡從身邊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道理可大可小。這類人,也可以稱之為文化人。

這個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嗎?

1

記得前不久,《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的導演陳曉卿上《奇葩大會》第二季,給我們講述了“舌尖”背後的故事,給我們分享了他的故鄉情懷。

最後陳曉卿導演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是讀很多書的人。能夠從食物中感受人生,這也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了。

2

其實讀了很多書,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文化人。有很高的文學造詣,也不見得能成為文化人。

能證明前句的,是范仲淹與秦檜的例子。

范仲淹憂國憂民,為了國家前途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才能和品行歷來成為典範。

這個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嗎?

然而秦檜,一提到他人們最會想到他對於岳飛的迫害。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實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呢?

換到近現代社會,也確是如此。

最典型的便是郭沫若了。中小學的時候,我們語文課上學過一些他的文學作品。但是事實上,其因為立場不堅定,喜歡左右搖擺,而被很多人批評是“牆頭草”,“馬屁精”。

總而言之,書讀的多少,決定了你的知識儲備量,不決定你的德,也不決定你的才。但是自古以來評價一個文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德才兼備。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

3

那究竟什麼是有德,什麼是有才呢?

有德,在古代,在個人層面是,有民族氣節,有骨氣;在國家層面則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

在當今社會,應當是有自己的原則,不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損害他人利益。

才,則是古今中外一致認可的,會感悟,思想深刻。

這個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嗎?

但事實上,文化人這個詞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也能算是一個標籤了,似乎文化人都是一個樣。但事實上,隨著文明發展,人的不同特質被逐漸重視和發掘出來。“文化人”這個詞,更應該是對於所有不斷進步的人的稱呼。

當文化人們擺脫他們在人們心裡一貫的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樣子時,人類的文明就跨進一大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