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科學:「後現代科學技術」正式入駐頭條號

新時代、新科學:“後現代科學技術”正式入駐頭條號

後現代科學技術,是相對於17世紀啟蒙運動以來300多年的現代科學技術而言,突出的是革故鼎新的內涵。

即在理論物理學停滯30餘年、生命科學理學範式缺失、撼動現代科學理論大廈的事實持續湧現的當下,緊扣本世紀科學發展的兩大主旋律,即物理學與生命科學的合流及西方科學與東方文明的對話,致力於打破保守科學意識形態的壁壘、融合主流科學與邊緣科學的鴻溝、回應宇宙大中小尺度的謎團,圍繞重大而根本的科學命題展開宏大的敘事,為新科學的發展開闢道路、建立對宇宙與生命完整而統一的描述,為人類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理論範式、開闢出新的文明氣象。

後現代技術革命以前述後現代科學革命為原理和背景,尤其涉及到自旋場、標量波、水科學、暗物質、隱秩序(信息場)、反引力、高維空間等科學原理,包括自由能源、信息醫學、全息農業、推進技術、星際通信、基於水科學的環保技術、生命潛能開發等技術與產業應用。近10年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以這些為基礎的一場新技術革命正在醞釀之中,極有可能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呈現,並對經濟、文化、社會、國際格局產生革命性衝擊。

這次新科技革命源自對真空的結構及新相互作用的認知與利用,因此具備兩大特點:因為真空的結構及相關的新相互作用是普遍性的、無所不在,與現有物理學體系緊密耦合、與生命的結構與過程密切相關,所以決定了相關技術的“新而不高、工藝簡單、技術先行、影響廣泛”。而在理論上對這種新相互作用的理論解讀與統一,涉及到整合現有理論物理學體系,並對原有生命科學理論大廈帶來了根本性挑戰,所以呈現了“科學滯後、任務艱鉅、從事者少、打壓者眾”的特點。也因為科學上統一描述的缺位與滯後,導致了後現代技術至今無法驗明正身、登堂入室,而一直絕處逢生、暗流湧動。

預計在2020-2030年代,整個後現代科學與技術革命將波瀾壯闊地展開,日趨成熟的後現代技術革命將倒逼後現代科學革命的開啟、推動後現代產業革命的發展,將依次導致經濟變革、社會變革。這個系統性的“大變革”,將會超越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全局性社會變革,對人類的意義世界與社會結構進行徹底的解構與重塑。

面對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革命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在20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100週年之際,我們召開了第一屆“新科學、新時代——後現代科學技術年會”(至今已召開三屆),同時開設了“後現代科學技術”微信公眾號。從2018年1月25日開始,“後現代科學技術”正式入駐頭條號。運營主體“中和玄太(北京)自然科學研究院”是一個面向未來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的高端智庫,將圍繞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以一個系統工程的方式來推進。

感謝讀者與粉絲們的一路同行,新時代、新科學,祝大家新年新氣象!


新時代、新科學:“後現代科學技術”正式入駐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