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誘人的「黃魚」!或許您家裡也有~

黃魚"者,民國時期老百姓對金條的俗稱。近些年,錢幣收藏品市場上民國老"黃魚"收藏異軍突起。相比民間金銀樓製作的金條,民國中央造幣廠鑄造的"黃魚",因出身"正統",存世罕見,更披上一層神秘誘人的面紗,備受追捧,在錢幣拍賣場上價格屢創新高。

上海崇源2013年春拍"金銀流霞"錢幣專場上拍一枚民國中央造幣廠壹兩小金條,正面從上至下打有三行文字,分別是編號"AC12945"、"成色991"、重量"1.000 市兩"。金條背面為古布幣圖案,重量31.1克,也就是16兩1斤制的1兩,保存完好,估價人民幣14000元,經過激烈競價,最後以人民幣15960元成交。


神秘誘人的“黃魚”!或許您家裡也有~


抗日戰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通貨嚴重膨脹,法幣貶值。為抑制通貨膨脹,國民政府開始出售黃金,舉辦黃金儲蓄存款,收回法幣,平抑物價。1945年8月黃金儲蓄存款陸續到期,政府命令中央造幣廠生產金條,以應付黃金兌現之需。金條原材料是由美國進口的四百兩重金磚,中央造幣廠直接進行切割,製成各種重量的小金條。

自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共計製成各種重量的金條42.7萬餘條,總重144萬餘市兩,完成黃金兌現任務。1948年11月,由於國民黨金圓券政策失敗,幣制崩潰,市場交易依賴黃金、銀元和美元,中央造幣廠再次生產金條,原料仍是由美國進口的金磚。截止1949年3月,共生產各種重量的金條111萬餘條,計重153萬餘市兩。

國民黨政權潰逃臺灣後,從大陸運走大量黃金,在臺北成立中央造幣廠繼續生產金條,這些金條成為國民黨退守臺灣後的物資保障,也成為後來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物質基礎。


神秘誘人的“黃魚”!或許您家裡也有~


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生產的金條,收藏界俗稱"廠條"。廠條形狀為長條形狀,經實測五兩重的廠條長7釐米,寬3.1釐米,厚3.1毫米。條面有孫中山側面頭像或中央造幣廠廠徽——古代布幣圖案,印有編號、成色、重量等文字,有的還鈐有"中央造幣廠制"、鑄造時間等戳記。

廠條以"兩"作為重量的基本單位,根據民國十七年(1928)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的《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以31.25公克為一兩。按重量劃分,廠條有兩錢、四錢、半兩、一兩、二兩、三兩、四兩、五兩、六兩、十兩等規格品種,其中兩錢、四錢、二兩、三兩、四兩和六兩規格的廠條非常少見。

當時的老百姓將一兩重的金條稱為"小黃魚",十兩重的稱為"大黃魚"。按成色劃分,廠條可分為標金(成色在98%以上)和原料飾金(一般成色不到90%)。廠條上的編號代碼表示不同的鑄造廠。

如編號代碼以CK、CA、CC開頭的,為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中央造幣廠或昆明中央造幣分廠生產;編號代碼以CB、CD開頭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上海中央造幣廠或南京中央造幣分廠生產的。國民黨政權敗逃臺灣後,臺北中央造幣廠繼續生產以CD開頭編碼的金條,也有以"甲"、"乙"、"丙"、"丁"戳記編碼的,但成色都較低,一般不到90%,很多標有"飾金原料"字樣。

民國時期金條的購買力,抗戰初期,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40塊大洋,兌換比率隨著年景好壞上下波動。抗戰後期,黃金越來越貴,兌換銀元的比率越來越大。在1949年之前,100塊大洋(3根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


神秘誘人的“黃魚”!或許您家裡也有~


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一頓全家福吃下來,也就是兩、三塊銀元的樣子。當時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

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生產的金條,絕大多數被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民眾手中處心積慮搜刮、劫運到臺灣。據史料披露,國民黨從大陸運走的黃金總數不下350萬兩。有人認為高達700萬兩。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中央造幣廠生產的廠條。

新中國成立後,大陸民間留存不多的廠條也被銀行回收熔化,而且民間也有將金條融化改做首飾的傳統,現今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生產的金條存世數量已非常稀少。"物以稀為貴",加之廠條由權威機構鑄造發行,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收藏價值,故而在錢幣收藏市場上越來越受青睞。

聲明:文章來源收藏快報,不做任何投資建議,文中論述與觀點請讀者自行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