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摹《張遷碑》時,要先了解它的一些知識!

《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碑于山東東平縣,明初出土。碑高253釐米,寬123釐米,共16行,滿行42字。碑陰三列,上、中二列19行,下列3行。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頌揚他而刻立的,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此碑是方正古拙風格的代表,結構嚴整,用筆稜角分明,方整多變。


在臨摹《張遷碑》時,要先了解它的一些知識!

一、名家品評《張遷碑》
明代王世貞: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
永嘉以後所可及也。
清代萬經:餘玩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
清代孫退谷: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代楊守敬:顧亭林(顧炎武)疑後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的是原石,顧氏善考索而不精鑑賞,故有此說。其篆書體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
清代方朔:雄厚朴茂。
清代康有為: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清代郭沿先:是碑為冠。
在臨摹《張遷碑》時,要先了解它的一些知識!

二、藝術特色
《張遷碑》筆法平正,起筆和收筆處都非常含蓄,起筆逆筆裡鋒,收筆力提上引,蠶不併頭,雁不雙設,不露鋒芒,使筆畫產生含蓄而雄強的內在力感,使得風格林拙,骨力雄健,如“行、其、在”等字。用筆中摻用篆法,豐厚飽滿,方筆為主,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方中寓圓,剛柔相濟,使其古拙中有-股雄渾之氣。結體於平正中見崎嶇縱肆,靜中寓動,鼓正相生。尤其是碑陰,更顯勁健高古之氣。
在臨摹《張遷碑》時,要先了解它的一些知識!

三、臨習提要
《張遷碑》與《曹全碑》分別是雄強樸實和飄逸秀麗的代表。該碑筆法以方為主,線條多平直,但方折中也有圓轉的筆意。臨習此碑,要注意該碑雖然以粗筆畫為主,粗細變化不大,但不能寫得太過一致,而要仔細觀察其細微的變化,使之疏密得體,大小錯落有致,古拙雄強而又不失靈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