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紅拳,漢武帝曾爲此下詔,你知道嗎?

紅拳是中國民族武學的重要一脈,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陝西關中、山西、山東西部菏澤、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我國拳術界有一個共識:中國紅拳在陝西、陝西紅拳在關中、關中的紅拳在咸陽。

陝西關中這片熱土孕育了華夏文化的精髓,傳承著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獷,漢人的豪邁,唐人的包容。“紅拳”就誕生在這片黃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

興平紅拳,漢武帝曾為此下詔,你知道嗎?

紅拳淵流

紅拳最早起源於周、秦時期,稱為紅拳,有紅火、豔美、吉祥之意。西周灃鎬盛行“武舞”“角力”。秦時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見《中國武術史》)。《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bi)”,意為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在紅拳演練套路中“放炮”“十大響”表現形式相同,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 西漢時,漢武帝為消除各地豪俠的勢力下詔“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對各地豪俠首富強迫性遷徙陝西茂陵。大量的豪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俠的新的策源地,這些豪俠子弟“少好俠,尚氣力”擊劍習馬,愛好武藝,他們和與當地武俠融和豐富了紅拳內容。至今興平茂陵一帶還是紅拳盛行之地,陝西人稱“拳窩子”。咸陽高新區兩寺渡村清代至民國武術高手不斷,被稱為“拳呱呱村”。

興平紅拳,漢武帝曾為此下詔,你知道嗎?

到了唐代,紅拳拳法稱“唐手”“角抵”。 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兵部主持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標誌著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臺。武舉的設立進一步刺激了長安城官宦子弟遊俠習武慾望,習拳、舞劍、扎槍、跑馬射箭成為長安少年的主要內容,由西安地名“習武園”和“教場門”可見一斑。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七絕組詩《少年行》:“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充分體現了當時習武之風。

興平紅拳,漢武帝曾為此下詔,你知道嗎?

紅拳在咸陽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薰陶下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宋代以前,陝西是武術高手雲集之地,關中紅拳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到北宋時已成為陝西拳種的主流派。

宋代以後由於文化中心南移和東遷,陝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與外界交流少,古老紅拳得以保留原汁原味,外地拳種進入陝西很快就會被紅拳化,失去本來的面目,如陝西紅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稱而已。咸陽民間老百姓對紅拳的熱愛已深深融入生活之中,在上世紀60、70年代以前,城鄉習拳者幾乎全練紅拳,當時村村都有習練紅拳者,練紅拳的拳師,把紅拳和農村過會、玩社火、秦腔融為一體,成為咸陽民間主要的健身娛樂形式。

紅拳技法和流派

紅拳是內外兼修,體用兼備,神形合一,養生與技擊並重的一個拳種。它經過歷代傳承、總結和整理,形成了內容豐富、技法全面的體系。紅拳技法簡單明快,出手快捷,變化靈活、方法清晰、攻防明顯、勁力飽滿。以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藝並存、以撐補撐斬為其母、勾掛纏粘為其能、化身閃綻為其妙、鑽身貼靠、腿法凌厲、刁打巧擊為其法享譽武林。功力功法以運氣為主,意識,呼吸與動作密切配合,以修內氣、蓄積內勁、增加功力,可使內氣充盈暢通經脈,周身四肢內勁增長,丹田內氣充足,平陰陽、養臟腑、氣貫周身,達到養生延年益壽之功效。

紅拳流派眾多,大都是在“關中紅拳”的基礎上演變的。“關中紅拳”以“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粉紅拳”“六趟”“六架勢”“炮錘”“四八錘”為中心習練者最為廣泛。

2007年5月11日,紅拳入選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紅拳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紅拳非遺保護高峰論壇和研討會多次在咸陽召開。

興平紅拳,漢武帝曾為此下詔,你知道嗎?

紅拳群英譜

清道光、咸豐年間,紅拳發展到鼎盛時期,境內紅拳高手輩出。

殷化行(1643~1710),字熙如,原籍山西,明末遷至陝西咸陽縣靳裡村(今渭城區北杜鎮),改姓為殷。自幼習紅拳,好讀兵書。康熙四年(1665年)中武舉,是康熙年間的名將。

李麟,字振公,其先世從延安徙居咸陽馬泉鎮紅拳之鄉程家堡。紅拳名師,因膽氣過人,精於雙刀,屢立戰功,被乾隆封賞賜匾。

高三 (1812~1903),原名高佔魁,字鴻齋,別名高春鳴,陝西三原縣馬額鎮高家堡村人,因排行為三亦稱高三、“鷂子高三”,為關中武林四傑之一。高三自幼習武,拜陝西耀州紅拳名家郭崇志習練紅拳,深得紅拳技擊精髓,即隻身遍遊十餘省傳授紅拳,以武會友,以藝求師,以技擊輕功見長。

興平紅拳,漢武帝曾為此下詔,你知道嗎?

張漢鼎(1883~1945),字九山,咸陽市馬莊鎮客侍村人。紅拳宗師,精技擊九拳陸合槍法、十路端打等,門人弟子眾多。1929年編著出版的《九山拳術訣要》一書,對整理研究紅拳歷史拳法多有參考價值。

咸陽“拳呱呱村”兩寺渡,清代有馮志學、馮峻、馮峨、馮宗均考中武舉或武舉甲科。1953年11月,兩寺渡人馮建勳在天津舉辦的民間民族形式運動比賽及表演大會上奪魁後,專門到北京為中央領導表演,馮建勳表演的紅拳子拳(猴拳)轟動全場,觀看錶演的有毛主席、周總理、賀龍等。

文章丨由咸陽地方誌辦公室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