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悅人物訪談|北京雙創街投資苗英偉:行勝於言 雙創領域踐行者

易悅人物訪談|北京雙創街投資苗英偉:行勝於言 雙創領域踐行者


苗英偉

北京雙創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北京英吉利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雙創工作委員會主任



“四十不惑,我今年剛好四十。”

處不惑之年的苗英偉正享受著年齡帶給他的淡定和坦然。在四十歲到來之前的幾年,他經歷著事業上的高壓與高速發展,在機場與城市之間連軸轉。

如今,隨著公司體量的不斷增大,一切也塵埃落定。苗英偉開始放慢腳步,以更加從容的姿態掌控生活與事業。

易悅人物訪談|北京雙創街投資苗英偉:行勝於言 雙創領域踐行者



在最初,這個逐漸“慢下來”的意識,來自於他的兩個愛好:摩托車與高爾夫。

“摩托車很考驗一個人對巨大能量載體的駕馭能力。因為它的排量很大,只要加油就可以跑得很快,但又十分危險,一旦有一點小意外就會出大問題。”

出於對摩托車的喜愛,苗英偉曾從北京出發,騎車前往鄂爾多斯,來回近兩千公里。

易悅人物訪談|北京雙創街投資苗英偉:行勝於言 雙創領域踐行者



這一趟旅程,讓他對於摩托車這項運動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一輛摩托車,就如同事業、財富抑或權力,一旦能量超過了車手的駕馭能力便會失控。之後,出現的各種意外將人拖入深淵。

“當人們掌握一樣巨大的能力時反而要慢下來控制速度,靜下來控制每一個細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心態,提升自己的駕馭能力。這和企業管理是相通的。”

如果說摩托車提高的是對載體的駕馭能力,那麼高爾夫則提高了苗英偉對於賽道方向的選擇能力。

易悅人物訪談|北京雙創街投資苗英偉:行勝於言 雙創領域踐行者



“一開始打高爾夫追求快和遠,但其實只要方向錯了,就會偏離目標越遠。所以需要保持精準,每一杆都要認真打才能接近成功。像做企業一樣,保持匠人精神把每一件事兒都認真做好,才能把企業管好。”

摩托車象徵著載體,高爾夫意味著正確的方向,苗英偉從二者的結合中獲得靈感,以此更好地經營北京雙創街。

關於雙創街的相關內容,將以對話形式呈現。

易悅人物訪談|北京雙創街投資苗英偉:行勝於言 雙創領域踐行者




【部分採訪實錄】

易悅:採訪的開頭先簡單介紹一下雙創街投資?

苗英偉:雙創街是清華控股成員企業清控科創專門為雙創街區業務成立的管理公司。

而清華控股則是全國最大的高校產業集團,雙創街在其中擔任著服務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角色,以街區空間的形式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載體和平臺,為創新創業型企業提供空間場地、投資孵化等服務。

目前我們在全國已經做了十二條街區,覆蓋了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瀋陽等一系列城市,已有上千家企業入駐其中。

接下來,雙創街投資會在國內的重點城市繼續鋪設街區,提供創新創業服務與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平臺,配套相應的企業級服務。

我們有個SLOGAN是“讓創業者不在非核心業務上浪費時間”,核心業務之外的事兒都讓我們來做。



易悅:為什麼會想到以街區的形式聚集創業者?能否簡單談談雙創街投資成立的背景和初衷?

苗英偉:雙創街最開始成立,這個想法的靈感來源於美國作者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一本書——《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書中對城市的街道、商場、社區甚至是步道這類細微的城市功能空間都作了詳細分析。

受此啟發,我們發現以街區為空間載體為創業者提供服務,要遠比科技園、小型孵化器更具優勢。這個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是開放性,街區的空間劃分讓創業者們更容易互相瞭解和接觸,併產生互動,就像是平房裡的鄰居一樣。

我們統計過,街區中的創業者90%以上都互相認識,60%以上有業務合作,可將生產資料和生產力最大化。傳統的寫字樓由於其空間的封閉性,很難形成合作。

第二是示範性,街區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路過,人流量大,我們會把創業者的項目在LED屏幕和廣告牌上播放,以此起到非常好的示範作用,對周邊區域的創新創業氛圍起到帶動和引領的作用。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處處可創業,時時能創業,人人敢創業”。雙創街區在城市雙創工作中起到了相對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易悅:從最初的想法到落地到發展過程中,有沒有一些收穫?

苗英偉:最初我們只是想以街區的形式為創業者提供服務,做創新創業者的集聚區,但做了三年後,將街區企業的數據彙總之後有了幾點新發現,這也成為我們在創立雙創街過程中最大的收穫。

第一是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比例越來越多,超過了原來的模式創新型企業數量,為此我們也越來越清晰了雙創街的定位和調性——專注於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孵化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二是人才出現了逆流,原來的人才是由縣城、地級市、省會、北上廣深、出國這樣一級一級地流動。現在我們發現歐美日韓的創業夥伴開始回國,而一線城市的人才開始回到省會,又開始一級一級地逆流。

後來我們發現,小城市的政策優惠和市場空白更具優勢,就像人類逐水而居一樣,創業者也選擇合適的領域生存,所以我們的街區未來也會在全國更大範圍內進行覆蓋。

第三是技術的迭代越來越快,原來可能需要五至十年才出現的變革性新技術,但現在只需要一至兩年,這會給創業者創造非常大的藍海,為他們在新技術領域的彎道超車創造了機會。

所以我們也會根據這樣的特點進行功能和服務上的調整,更符合創業者的公共需求。



易悅:從您創業以來的整個歷程中,您個人經歷了怎麼樣的成長和變化?

苗英偉:個人的變化是挺大的,原來我一年有六七十次的國內飛行,因為項目的擴展速度很快,我也處於一個高速、高壓、高溫的狀態下奔跑的,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

但整體來說,團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充分鍛鍊,鑄就了一支鐵軍,無論是什麼樣的壓力我們都能夠承受得住。

就我個人而言,近兩年來我最大的變化就是慢下來了,體量大了就放下速度,開始沉澱,完善整合過去不足的地方,對街區空間的各個細節進行優化。

當然這整個過程是張弛有度的,積蓄力量也是為了迎接更大的業務爆發。


易悅:雙創街投資第二年就開始盈利,針對這一點,您和團隊“做對”了什麼?

苗英偉:首先是順應了大勢,這不是說應勢而生,而是順勢而漲,在勢頭來臨之前就做了佈局和規劃。

雙創街核心團隊成員在相關行業做了十幾年,一直圍繞著創新創業。突然在2015年開始,國家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滾滾熱潮時,其實我們已經沉澱了很多年。

雷軍說:“站在臺風口上,豬都會飛。”我不太認同這個說法,因為豬是被風颳起來的,它本身並不會飛。風一停,豬可能會被摔死。

如果把大勢比做“風口浪尖”的話,我們更像是浪尖上的魚,本來就在水裡遊的很好,浪潮來了,我們在浪尖上游得更快更好。

當風平浪靜之後,豬成了死豬,魚還是活魚。



易悅:在創業的路上有沒有一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

苗英偉:還挺多的,有兩件事兒值得提一提。

第一件事兒是,我們做了十二條街區,其中有一條是在河南的南陽,跟其他的主流城市相比,位置會稍微偏一些。

但讓我們團隊很不可思議的是,當地人的創業激情完全不亞於北上廣深的創業者。

整個街區的工程,從設計、改造到裝修,全部流程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當時的現場每天都有幾百人一起工作,政府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這也印證了中國人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強大能力。

街區成立之後,在這一萬平米的載體中,我們只用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就集聚了一百五十家企業,各級領導也都來參觀過。

有句話叫做“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

在三四線城市都有非常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中國每天都會有一萬五千多家企業的誕生,一年達到六百多萬家企業,這個數字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想象的。

第二是去年我們在雙清路舉行的科技創業發展論壇,簡稱“雙清路論壇”。北京海淀區的雙清路很有意思,一邊是中科院各個院所,一邊是清華。

做論壇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把清華控股體系和中科院控股體系中的專家及企業家請到一起,針對科技創新發展展開討論。

這一次我們才發現,原來在這兩大機構裡面蘊藏了那麼多科技創新人才,有那麼多可以轉化的優秀科技成果。

這兩家機構像發動機一樣,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我們有幸把兩個機構聚集到一起,兩邊的領導都非常支持。

所以在接下來的每一年,我們會把這個論壇繼續舉辦下去。能與大師們共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驕傲。


易悅:您個人有沒有一些信奉的信仰或者信條?

苗英偉:八個字:行勝於言,舍重於得。

少說多做,永遠別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的你更牛。行動是最好的表達。

舍是因為得到的一切最終還是要給出去的,無論是財富、情感還是知識,捨出去的才是真正擁有的。像我們做企業,不管怎麼舍,企業還是越做越大,反而在不願意舍的時候會越做越小。


易悅:您覺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苗英偉:第一是凡事不惑。四十不惑,我今年剛好四十,無論是財富、健康還是情感,不惑是關鍵,當對所有事情都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時候,心態會無比坦然。相反,困惑是最痛苦的。

第二是延遲滿足感。不為眼前的小利益放棄未來更大的空間,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不追求即時的滿足感非常重要。

第三是家庭。無論是不惑,還是延遲滿足感,最終的歸宿都是家庭,因為它是社會中最基本的單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家庭的完滿。


易悅: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往往都會集中精力地去思考一些問題,能否聊一聊您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苗英偉:最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無論做企業還是做人,最根本的是什麼?

我發現有兩點很重要,一個是“識人”,選對人了才能成事兒,二流的團隊幹不出一流的事兒,人是核心和關鍵。

第二個是“識人性”,在各種商業模式眼花繚亂層出不窮的時代,最終深究起來就是兩個字:人性。

只有順應了人性,才能夠在人類社會中做出事業。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做企業的人開始關注生物、物理這些領域,他們其實都是在挖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企業發展或者人的成長過程中,只要懂得“識人”和“識人性”,就不會有太大的意外或者紕漏。

感謝易悅,感謝有這樣一個平臺能夠把這麼多優秀的人聚集起來,也祝你們越辦越好,心想事成。



圖片|嘉賓提供

採訪·撰稿|劉林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