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外媒體看綦江」厲害了!綦江一個村的村民個個變身「畢卡索」!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們像上班一樣在畫室裡潛心作畫

小圓圈內橫著兩點、豎著一點,橫豎分別代表眼和嘴,藍底白紋的桌布上,隨著畫筆遊走,一隻野豬腦袋就這麼呈現在了模板上。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們拿著自己的作品在村委會門口合影留念

執筆的叫周志厚,古稀老者,小學文化。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他,經過兩年努力,在綦江永新鎮上廠村變得小有名氣,作品還被三峽博物館收藏。在村裡,還有10多名村民和他一樣,喜歡畫畫,畫的都是農民版畫。

“畫家”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70歲的彭書珍畫起畫來一絲不苟

綦江永新鎮上廠村,距離主城區百餘公里。900米海拔,名副其實的深山,一處條石農房簡單改造後,最左側一間,10餘㎡的活動空間,成為了全村10多位農民共用的畫室。

10月1日,農閒時節,除了招呼偶爾到訪的遊客,“畫家”們更多時候是埋頭作畫。

方桌長4米寬1.5米,矗立於畫室中央,鋪著藍底白紋桌布。牆面上打上釘子,掛著畫好的畫作,各種型號的畫筆,斜插著放在蒸桶形狀的收納桶裡。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們裝框售賣的版畫

73歲的周志厚,德高望重的他被推選為畫室班長。更多時候,他自稱為“學生畫”或是“農民畫”,意為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伴隨“沙沙沙”的聲音,鉛筆在泡沫模板上素描勾勒。河邊抓螃蟹的孩子、綦江河畔拉船的縴夫,甚至躲野豬的刺蝟,記憶中的場景,都成了畫作的源泉。

彭書珍是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她正在創作的《拉船》,不僅有船頭的掌舵手,船艙的石頭,激起的浪花,甚至還有岸邊的成蔭的綠樹,水中的魚、烏龜和青蛙。

農民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將自己的作品用於生活石屋裝飾別有一番韻味

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當地製作版畫有悠久的歷史。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案,塗上顏料,然後把紙壓板子上,拓印成畫。

1983年,為了豐富農民業餘生活,在綦江文化館工作的李毅力在當地農村推廣版畫。30多年過去了,農民版畫成了當地的一張名片。李毅力卻發現,畫農民版畫的竟沒有一個草根農民。為此,李毅力選擇前往位於古劍山深處的上廠村,教農民版畫。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聶如容高興地展示自己被重慶三峽博物館收藏的作品

至今李毅力還清楚記得,第一次和村民交流時,得到的反饋是,大半生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把地種好就行了,畢竟畫不能當飯吃。

吃閉門羹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李毅力沒有氣餒。沒想到第二次,便有不少農民饒有興趣主動拿起了畫筆,包括說出“畫不能當飯吃”的周志厚,還有年逾八旬的周志廣。

大師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67歲的聶如幫正為版畫上色

沒有繪畫基礎,畫什麼成了難題,李毅力告訴他們,不受思維禁錮,腦海中想啥就畫啥,看見啥就畫啥,大家若有所思,點了點頭。

於是,每到農閒時節,村民“畫家”們便來到畫室。徒步出行,近的10來分鐘,遠的超一個小時。67歲的聶如幫清楚地記得,剛拿畫筆的那陣,手都在抖。

放牧、插秧、收割……畫工嫻熟的同時,農村生活的場景,被逐一呈現在了畫作上。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50歲的聶如容畫畫總有些奇思妙想

雜草深處的豬窩中,母豬的兩隻前腳跨了出來,豬崽們圍繞四周,旁邊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狼——這是周志厚正在創作的畫作。他說名字還沒想好,寓意美好的自然環境需要保護。

兩年時間,除了兩幅作品被三峽博物館、10幅被重慶美術館收藏外,版畫給周志厚帶來了近10萬元的收入。每筆進賬,都被周志厚清清楚楚地記載於筆記本上。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們裝框售賣的版畫

“尤其最近幾個月,幾乎每個月都能賣1萬元左右。”說這話時,周志厚喜上眉梢,一旁的李毅力豎起大拇指,稱他們為大師。“加上雙引號差不多,名不副實。”周志厚笑著。

“畢加索”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們特別喜歡面對自己村莊的一草一物畫畫

在李毅力的眼中,彭書珍農民畫家中最有才氣的。“她的畫樸實自然,不受‘專業技法’約束,打破常規,顏色搭配大膽,表現誇張,正是畢加索等大師追求的‘返璞歸真’風格。”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彭婆婆正用手機與欲購買自己版畫的遊客討價

70歲的彭書珍,因當時重男輕女的思想,她連學堂門都未曾踏過。每次完成畫作,就連簽名都需要周志厚幫忙才能完成。

如今,出了“畫家”的上廠村,也變身藝術村,村裡把畫室打造成鄉村旅遊點,遊客可以在畫室體驗版畫創作過程。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臨走時買的土特產,就是農民版畫。

56歲的村支書蔡春其,土生土長的上廠村人,迄今已當了3屆村長、7屆村支書。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們裝框售賣的版畫

用蔡春其的話說就是,村民們最初學畫,也是抱著好耍的態度,說白了就純粹是想在農閒時節找點事做,久而久之,竟想不到一個農民的畫也有人喜歡,而且願意出錢購買。

“畫畫不僅能當飯吃,也改變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蔡春其介紹,過去村民農閒時間就是打牌搓麻將,現在村裡的畫室就像城裡的老年大學,相互見面聊的都是版畫。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67歲的聶如幫與自己剛建造的版畫農莊合影留念多高興

蔡春其也積極加入進來。其中,《遊樂場》連續賣出去兩幅,有了超千元的收益。

複製上廠村模式

“以前,我們都不懂啥叫藝術。”81歲的周志廣說,通過加入到版畫隊伍的親身經歷,自己現在真正懂得了老師(李毅力)“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的解釋。

採訪中記者得知,場地有限,上廠村正考慮將畫室進行一定規模的擴大,以幫助更多的留守村民增加收入。版畫帶來的人氣,村莊重新鬧熱了起來,農家樂也應運而生。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學會畫畫的村民舒永洋把自家大門也變成了一扇版畫之門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不少村民開起了版畫農家樂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年近80歲的周志廣畫禿了幾十支畫筆

據周志厚透露,兩個兒子外出務工,每年都要拿錢給他,但都被他拒絕了,“這兩年,版畫幫我增加了收入,我更是不得要了。”

記者從綦江宣傳部獲悉,今年,當地已啟動“農民版畫回農村”計劃,將上廠村農民畫室的模式複製到更多村鎮。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正在複製刻印版畫

其中,在東溪古鎮等鄉村旅遊景區,更是建立起農民版畫合作社,以創作、銷售、培訓、體驗、遊學等方式,打造版畫旅遊特色項目,帶動鄉村振興。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村民展示自己剛製作完成的版畫

「区外媒体看綦江」厉害了!綦江一个村的村民个个变身“毕加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