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爲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我國雖然發現了一些大油田,但總體人口眾多,人均石油資源還是嚴重不足,目前也面臨著國內原油產量連年下降,國內汽油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很多網友提出,不能把國內油田封存,只開採國外的油田嗎?實際上,大家想到的,石油企業也早都想過了,這種想法可不可行,從以下幾點來說:


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為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1、我國石油公司的海外權益產量正逐年增加,是好事,但也並非是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

國內很多老油田接近枯竭,新發現高品位油田又很少,但買車的人越來越多,石油消費高峰仍未到來,國內產量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2017年1-7月中國原油產量為11279.4萬噸,同比下降4.8%;2016年中國原油產量為19968.5萬噸,同比下降6.9%。這樣的局面很不利,也很無奈。

國家其實也非常重視海外油田的合作開發。從1993年發展至今,中國的海外石油權益產量為1.3億噸,佔國內產量的2/3;海外天然氣權益產量是450億立方米,佔國內產量的1/3。現在總共有35家中國企業在參與海外油氣投資建設,其中94%的石油權益產量來自於三大國有石油公司,預計海外石油權益產量將在2018年達到1.5億噸。

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為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為什麼不能進一步加快速度,增加海外油田權益產量呢?

一方面,石油是戰略資源也是很多產油國的經濟支柱,尋求海外合作不是隻靠國家之間關係好,投標就能中標,石油公司的開發技術和硬件條件極為重要。譬如中海油,沒有深水油田開發能力,又如何在海外的海上油田合作中分得一杯羹。

另一方面,買區塊,增產量是比較重要,而盈利更重要,不僅是石油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海外合作的基礎。國外石油公司也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花了大價錢從其他石油公司手中搶到了項目,沒有很強的技術開發能力是很難盈利的。如果說虧損都要保產量,那就沒有必要,原因就是下面要說的第2點。

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為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2、國外權益產量實際上還是諸多不便,極少數才能運回國內

每年收穫數額客觀的海外油氣權益產量,理應是立即運回國內,以降低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才對。但實際上,高達90%以上的海外“權益油”都在當地銷售,並沒有運回國內。據瞭解,目前中國企業在國外採的油,只有在哈薩克斯坦開採一部分通過原油管道運回國內,這部分油只有不到1000萬噸。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就地銷售“權益油”其實利大於弊。

首先,運輸不暢通、運費過高且路途遙遠,運回原油經濟效益過低。其次不少石油生產國本身規定了石油內銷比例,開採的石油必然有部分留在國內。再者,即使有油田距離中國較近,但受原油管道運力限制也難以全數運回,而且國內的石油儲備能力也可能欠缺。

因此掌握“權益油”最好的方法則根據國際油價走向選擇石油市場賣掉,然後再選擇合適的國家買回來,或者在鄰近的地點置換等量的原油。當遇到石油漲價、能源供應緊張的時候,“權益油”的置換能力保障了中國能源安全。

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為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3、國內油田封存起來,需要的時候再開採,可行嗎?

一方面油氣生產設備的投資和維護費用巨大,國家根本養不起,另一方面,我國處於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原油進口過度依賴國外,將很容易被國外經濟制裁,掐斷了原油供給通道,國家就各方面受制於人,到時候影響的就是各行各業,而不只是石油行業。

所以說,封存國內油田不開發是不太可行的,增加油氣儲備能力倒是十分必要。

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為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4、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將成為緩解對外依存度的關鍵之舉

其實一帶一路的構想就是為中國企業海外合作提供一個契機。在油氣合作方面,除資金、技術和全產業鏈普遍優勢外,中國的石油企業還擁有著兩個獨特優勢:建設速度和誠意。未來,在合作框架下,中國油企的走出去戰略將會繼續堅定實施。

國內石油產量連年下降,為什麼不保存國內油田而只開發國外油田?

無論如何,海外石油權益產量的持續增加是一件好事,不僅能夠穩定中國的能源供給安全,也能夠提高我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