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說起下水,估計有些人會躲之唯恐不及,而有些卻又趨之若鶩專好這一口。要說北京人的氣質裡帶著下水的味道,大概很多人會打我,可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炒肝和滷煮、爆肚,可以說是動物下水的“逆襲”,被稱為“北京小吃老三樣”,當然,是重口味的。據說大眾點評網上註冊的北京爆肚店就有700多家,讓我們來看看北京人有多愛它們吧!

炒肝——“白水雜碎”的後裔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北京傳統的早飯有一種是雷打不動的搭配,那就是炒肝配包子。說到炒肝,沒吃過的人,可能以為是清炒、爆炒的肝尖之類。其實不然。有句老話說:“稠濃汁裡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

炒肝作為傳統特色小吃,它的歷史並不久遠。北京第一家經營炒肝的店鋪在前門外鮮魚口,叫會仙居,現在已經沒有了。舊時鮮魚口的熱鬧,僅次於大柵欄商業街,聚集了眾多字號。會仙居開業於清同治年間,掌櫃叫劉永奎,是一家夫妻經營的小酒館。小酒館沒什麼上得了大席面的佳餚,有道口味獨特的“白水雜碎”,招來不少食客。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據說,白水雜碎是用鹼水把豬肝、豬腸、豬肺、豬心洗乾淨,豬肝切成片兒,豬腸切段兒,豬心切丁兒,然後附上作料,用文火慢燉。1900年庚子事變後,八國聯軍進北京,前門的商家幾乎都毀於戰火,但會仙居憑著這碗“白水雜碎”,一直經營下來。

恰好當時,有一位報紙總編楊曼青常常光顧會仙居,跟掌櫃很熟,便給他出主意:把白水雜碎的心和肺去掉,加上醬,勾芡,名字就叫炒肝,這樣可能吸引人。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叫炒肝,就說肝炒過。聽取了他的建議,會仙居掌櫃不斷改進原料調料和工藝。

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中,再放入蒜醬、蔥花、薑末和口蘑湯,然後將切好的生肝放入鍋中,用澱粉勾芡,最後撒上砸好的蒜泥,果真研製出了“炒肝”。

楊曼青是媒體人,在報紙上幫會仙居一宣傳,炒肝便迅速走紅。一時間,會仙居的炒肝帶動了周圍一片店鋪賣炒肝。其中有一家名為“天興居”的店,很快與其實力相當。到上世紀50年代,會仙居後人因經營不善,將店轉租他人,一代名店從此黯然收場。天興居後來居上,名聲漸漸超過了會仙居。1956年公私合營,炒肝老店會仙居與天興居合併,只留一個字號——天興居。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一碗好的炒肝要顏色醬紅、肝香腸肥、蒜香撲鼻、稀稠得當、不坨不澥。做法上一定講究:豬腸切寸段兒,也叫“頂針段”,像老太太做針線活的頂針;豬肝洗淨,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柳葉片”;蒜要搗成泥,講究“吃蒜不見蒜”。

炒肝最主要的是勾芡,“勾”出來的炒肝晶瑩剔透,而且幾乎不沾碗。做炒肝細緻,喝炒肝也有講究。老北京人叫“喝炒肝”,不能說“吃炒肝”。正經的吃法是,用五個指尖託著碗下部,稍稍旋轉傾斜,讓炒肝自然流入口中,嚼完一小口,轉轉碗再來一小口。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兒,要的就是那份生活中的從容與自在。一碗炒肝喝完,碗內不留痕跡,芡汁沿著光滑的碗壁徐徐溜下,直至最後一口。

挑剔的吃主兒,冬夏兩季不喝炒肝,因為冬天涼,夥計怕冷,收拾腸子敷衍了事;夏天熱,內臟容易腐敗發酵,氣味難聞,放多少蒜都壓不住。

喝炒肝搭包子是絕配,也是北京人最愛的早點之一。您甭問為什麼,說到底就兩字“講究”,打爺爺的爺爺那輩就這麼傳下來的。

滷煮火燒——出身高貴的平民小吃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小腸、肺頭剁段兒,炸豆腐切三角,煮著“井字刀”切的火燒,配上味道醇厚的老湯。上桌時,再加上香菜蔥花、腐乳汁、蒜汁、辣椒油,就是一碗地道的滷煮火燒。用行話來說,一個菜底兒加二兩火燒,再來一瓶牛二,真真兒是人生一大快事。

過去,一到數九寒天,北京的街頭和衚衕裡就飄著滷煮的味兒。若是恰好經過,嘴饞的主兒,腳底下便走不動道兒。單從食材和品相上來說,味道厚重的滷煮不過是“獨特”的下水,是販夫走卒、粗條大漢們的美食。事實上,這款“窮人樂”的滷煮,不僅雅俗共賞,而且出身名貴。

愛新覺羅·浩在《食在宮廷》中介紹: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爺的喜愛,後來張東官就隨乾隆到宮裡做了御廚。因為張東官是蘇州人,所以用配置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就叫“蘇造肉”。

後來,“蘇造肉”傳入民間,而一般百姓吃不起肉,他們用廉價的豬下水代替五花肉,成了一道接地氣兒的“滷煮”,流傳至今。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據老輩人回憶,以前在四九城走街串巷討生活的力巴夥計、蹬三輪拉洋車的主兒,靠“苦力”掙錢養家,每一天的辛勞下來,餓極了歇歇腳,就蹲在路邊吃碗滷煮、喝上二兩白酒,既解乏又解饞。

老北京有很多賣滷煮的館子,有“滷煮三派”一說。分“楊老黑”、“凱琳”和“小腸陳”三派,各有風味。起初在虎坊橋的“楊老黑”屬於家傳手藝,口感脆嫩,在南城很有影響力;凱琳滷煮曾火爆一時,但命途多舛,在南城搬過好幾個店;小腸陳一直生意紅火,從前門的小衚衕起家,如今已遍佈北京街市。

在北京,不時能看到門框衚衕百年滷煮的門臉兒。一開始,這條門框衚衕,可不止賣滷煮的。

門框衚衕北起廊房頭條,南至大柵欄,是一條南北向很不起眼,長約百米寬約三米的小衚衕兒。清朝《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大柵欄,有小衚衕曰門框衚衕。”當時,衚衕內有一個石砌的過街門檻,下面設置著石門框,所以有了這個稱謂。

北京有句老話:“東單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衚衕一線天。”可見,小小的門框衚衕能與王府井、大柵欄舊時的CBD相提並論,憑啥?就憑小吃!門框衚衕雲集了年糕王、豌豆黃宛、豆腐腦白、爆肚馮、奶酪魏、炒火燒沙、同益軒羊肉、德興齋燒羊肉……一家挨一家,簡直是吃貨的天堂啊。民國時期,這裡有著“人聞香駐足,馬知味停車”的魅力。魯迅、荀慧生、尚小云、馬連良、譚富英等文藝界大腕兒,都是門框衚衕常駐的食客。建國以後,政府對這裡的老字號實行了公私合營政策,很多代代相傳的老字號被收歸國有,一些門臉兒也相繼合併或關閉。

1985年,爆肚馮的後代在門框衚衕重開舊業,瑞明樓、月盛齋等老字號也相繼落戶,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如今,這一帶是人們來北京的必去之地,每到節假日就更加熱鬧。有時間,您也帶著朋友一起去逛逛!

爆肚——它根本不是一道菜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北京還有“要吃秋,有爆肚”的俗語,說的就是老北京人貼秋膘除常吃大肉大魚嘗秋鮮兒外,還特喜愛吃爆肚。

雖然,在北京各大景點中,你都能看見“老北京爆肚”的身影,遊客人手一碗澆上了麻醬的爆肚,排隊的時候看看牆上寫的爆肚簡史,之後再發一張帶濾鏡的朋友圈,也就算是吃到了地道的北京味。

然而,你們吃的都是假爆肚。如果你去一家真正的爆肚店,菜單上是沒有爆肚這道菜的,因為它根本不是一道菜。一家店的肚品至少要有5、6種,某些老店的肚品甚至多達13種之多。有的肚品要幾個胃才能湊成一盤,相對稀有,趕不上好時候就吃不到,你要是問他什麼時候能有,店員會告訴你,這可說不準——是真的說不準。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爆肚為什麼能分出這麼多品種?爆肚馮第三代傳人馮國明介紹,早在清乾隆年間,等候自家大人下朝的隨從們,常常聚在東安門附近吃爆肚,那時的爆肚還沒有今天這麼講究,客人想吃哪個部位就切下來,當場爆好了就混著料直接吃。漸漸的,微服出訪的貝勒爺們也愛上了爆肚,各位爺的口味不一樣,喜愛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就漸漸細分,發展出了十三種不同品種的爆肚。

梁實秋先生在書中曾詳細論述了爆肚的吃法。他說:“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肚領,以肚領為最厚實。館子裡賣的爆肚以肚領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爆肚仁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真是行家,不得不服。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動物下水的逆襲 北京人最鍾愛的重口味“老三樣”你愛吃嗎?

“爆肚”是北京的平民食品,也是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北京城裡就已有了,而盛行於清末民國時期。舊京時街市中的飯館小吃店均有爆肚供應,也有在廟市及市場中設攤出售爆肚的。如在天橋有爆肚石,東安市場有爆肚王,東四有爆肚滿,什剎海有爆肚張,大柵欄門框衚衕有爆肚楊、爆肚馮,都很著名。最著名的老字號爆肚馮最早曾在清光緒年間就開設過名為“金牛隆”的百年老店,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為人稱道,其水爆牛羊肚及調料堪稱京城一絕。

老北京時很多社會名流與戲曲界名伶,如魯迅、巴金、丁玲、張中行、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小白玉霜、梁實秋等都愛吃會吃這又脆又鮮香不油不膩的風味小吃爆肚,相傳馬連良吃爆肚時其調料只願吃用醋與麻醬兩樣調配的自創調料。

舊京時一過了立秋, 尤其在整個的秋冬時節,北京人很講究吃爆肚以調補脾胃,那幾盤爆肚入肚,再要上一碗羊雜碎湯及兩個剛出爐的芝麻燒餅一起吃,不少老少爺們兒還會來上二兩二鍋頭,就著兩盤爆肚慢慢品飲,嘿,別提有多美啦!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