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太多,給這屆環球旅訊峯會劃幾個重點

【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風語者)9月21日,2018環球旅訊峰會圓滿落幕,環球旅訊峰會走過了11個年頭,見證了旅遊行業十多年的變遷。

今年環球旅訊也嘗試了同步舉辦首屆數字旅遊展,來自於全球12個國家的近80家展商參加了為期兩天半的展會,並向2000多名專業觀眾展示在旅遊科技和數字營銷領域的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干货太多,给这届环球旅讯峰会划几个重点

為期兩天半的峰會,內容精彩紛呈,思想碰撞激烈,依然在腦中迴盪,在此梳理一下筆者為期兩天半的所見所聞所思,希望拋磚引玉。

第一,巨頭的國際化

近一兩年,攜程對外PR的主旋律就是國際化與內陸(國內二三四線城市)市場的縱深。在國際化的策略方面,攜程已經在海外買了好幾輪,其中包括旅遊垂直搜索引擎Skyscanner、Trip.com、北美兩大地接社等等。而今年攜程在國際化上的重頭戲是Trip.com和Skyscanner。

其中Trip.com重心依然還是在亞太區,畢竟中國所產出的品牌,如果在亞太區都不能先站穩腳跟,就寄望獲得歐美地區用戶的認可,難度比較大。而從目前的進展情況來看,Trip.com在亞太區最成功的市場是香港,其次是韓國,泰國、日本等依然在發力狀態。

國際化過程中攜程遇到的阻力不會小,流量問題首當其衝。目前攜程的作法是一方面在海外的垂直搜索引擎上獲取流量與訂單,另外一方面在海外市場中大肆投放Trip.com的廣告。

其次是後端的產品資源,雖說這幾年大批中國人出境旅遊,已經推動境外諸多目的地產品供應鏈的成熟。但是,中國人出境遊更多還是集中在亞太區。對於攜程的國際化來說,後端供應鏈(前期核心是機酒)的支撐要想從中國放大到亞太區,再到歐美,甚至再到拉美和中東非,這需要時間。

最後是文化差異與國際化團隊融合。相對而言,中國企業邁向國際化,品牌能夠獲得亞太區其他國家用戶的認可,相比打破歐美地區的文化差異壁壘會更容易一些。但是,要真正實現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本土化,以及完成當地國際化團隊的融合,異常艱難。

雖說Skyscanner被攜程收購之後,攜程方面給予Skyscanner團隊在業務釋放一些權限,以及尊重其決策,但是Skyscanner的兩位聯合創始人均已離職。如何留住國際化人才,以及真正融合國際化的團隊,這一難題,不僅僅是Booking.com、Expedia等國際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會碰到,中國的巨頭們在出海時所遇到的難題或許會比他們更多。

攜程CEO孫潔在環球旅訊峰會期間,也點明瞭Booking Holdings的優勢所在,“Booking Holdings本身就是一家非常多元化、國際化的公司,它身上帶著荷蘭那種與生俱來的全球化商業包容基因。”

第二,資源方的求變

在旅遊的產業鏈條中,航司、酒店等作為上游資源方,近幾年愈發感受到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革新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筆者在峰會的場內、場外碰到一些朋友,他們見面就問,“有沒有看到一些新東西啊?”

這兩年,航司和酒店都在不斷努力想辦法應對其所遇到的各種挑戰。航司的難題是壓在頭上的直銷指標,而酒店集團則是在經濟型酒店市場在快速跑馬圈地之後,觸摸到了天花板,出現增長停滯,紛紛押寶中端酒店市場。

航司和酒店的共同點在於與旅客有著大量的線下接觸點,但是雙方都還在摸索,到底用哪種方式實現線下流量的變現,以及如何通過輔助性服務增強會員的粘性和活躍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航司的求變之路比酒店集團要難走。在這次環球旅訊的峰會上,長龍航空CIO薛蔚還是挺敢講的,在談到航空公司數字化的時候,他說航司體系內原有的固化理念與思維模式難以打破,思想上難以統一。

這讓筆者想到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的一個片段,武林中的北方巨頭宮羽與葉問有一段對話,“宮某贏了一輩子,沒有輸在武功上。沒成想,輸在了想法。”

求變之路,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理念與想法革新,畢竟理念決定著方向,如果上層的方向都難以扭轉,或者說,還是停留在原來固有的思維模式之中,最後還是依葫蘆畫瓢,做出來的產品會脫離正確軌道。

第三,GDS求生欲增強

近幾年,全球的GDS玩家也在不斷推進一些新的業務變化,比如積極參與NDC、不斷強化非航業務等。

GDS一直以來都是一部Money Machine。以中航信為例,其2018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總收入為人民幣35.22億元,同比增長12.7% ,稅前利潤人民幣16.39億元, 同比增長14.4%。

目前全球四大GDS(中航信、Amadeus、Sabre和Travelport)中,據筆者觀察,變革慾望最強的當屬規模最小的Travelport,根據Travelport公佈的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淨利潤下滑了80%,而非機票業務的收入增長了21%。

同時,Travelport之前已經將手中的PSS業務出售,目前有的也就是GDS(全球分銷)業務,所以拓展非航業務以及的積極性特別高。作為全球分銷領域三大GDS之一,Travelport在2017年12月最先取得了國際航協NDC“內容集成商”第3級認證,其NDC產品將在2018年下半年正式發佈,之後Travelport的計劃是完全集成搜索、預訂及offer和訂單管理功能,在同一個交易(工作流)中提供NDC和GDS內容,並通過Travelport的最新工具集(包括API Trip Services)交付產品。

GDS業務的核心,吃的是全球的信息不對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依然是行業的基石,並且會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GDS的“金主爸爸們”對其越來越不滿(主要是收的錢太多了),並且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之時,是否能夠主動革新跟上市場變遷的步伐?

第四,目的地、資源與效率

目的地旅遊市場創業如火如荼,有點遺憾的是環球旅訊峰會沒有把KKday、KLOOK和Getyourguide這些公司湊在一起聊聊。不過,眾信、華遠和騰邦在一起交流碰撞的環節也不錯。

目的地旅遊產品在出行的環節處在末端,機票、酒店之後才是目的地旅遊,所以這類公司單獨把目的地旅遊產品拿出來,獲取C端流量特別難,獲客成本也特別高,留存率和復購率也難以把控。

就目前的現狀來說,這些所謂的目的地旅遊碎片化產品的創業公司,大部分的客源還是得依賴於各類渠道,自有的客源佔比較低。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也在做與眾信、凱撒等批發商做類似的事情,主要是幹目的地旅遊資源整合與把控的活兒,只是方向不一樣,一邊不斷將目的地旅遊產品做到碎片化,一邊不斷打包輸出。

旅遊行業的後端整合資源是一個苦逼的活兒,在資源的把控上,不論是國內還是境外的資源,都需要深入到目的地,趴在那兒踏實幹活,而坐在辦公室中是幹不出來的。

在環球旅訊峰會上,眾信旅遊總裁曹建提到,資源壁壘的構成,主要是資源的獨有性,以及在資源不具備獨有性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性價比,而更關鍵的是資源的運營效率,“如果採購的資源不能被很好地運營或者放在好的渠道銷售,就會導致效率低下,進而造成很大的虧損。”

第五,賭年輕一代客群崛起

早些年,國內的在線旅遊企業之爭,主要是在攜程、藝龍和芒果網之間,再到後來的攜程、去哪兒、藝龍和同程混戰。而在攜程整合國內在線旅遊市場之後,不斷冒出頭的是飛豬、美團點評和馬蜂窩。

馬蜂窩以旅遊攻略內容起家,從內容到交易,去年的交易額到了百億級別,算是在在線旅遊領域奪得了一席之地;而幾經更名的飛豬背靠阿里,這顆大樹還是好乘涼。

最近,總感覺飛豬和馬蜂窩這兩公司的產品和模式越來越像。阿里此前投資了淘在路上和窮遊,前兩年開始不斷強化旅遊攻略方面的內容,而馬蜂窩本身就是突出內容,並以內容帶動交易;此外,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體系都是在用店鋪在輸出。

當然,機酒車這些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產品,都還是需要API對接來提升輸出效率。

同時,飛豬、美團點評和馬蜂窩這三家公司身上有一個共性,就是在賭年輕一代客源的崛起。

在環球旅訊峰會上,飛豬副總裁兼酒店事業部總經理黃宇舟講到,目前飛豬的用戶依然以年輕用戶為主,80後用戶超過85%,90後用戶超過50%。“年輕用戶不再是傳統旅遊業認為的屌絲群體,根據飛豬過去三年的數據跟蹤,在三亞亞龍灣入住五星級酒店用戶的平均年齡從35歲降到31歲,這個趨勢是年輕消費者帶給我們的驚喜和希望”。

馬蜂窩CEO陳罡則分享了未來年輕一代旅遊消費的四大行為趨勢;而根據美團點評之前公佈的數據,在美團點評平臺上,“千禧一代”的用戶佔比高達71%,顯著高於平均水平;同時“千禧一代”的用戶消費能力高,平均消費金額是平臺整體用戶的1.8倍。

這三家公司都在摸索如何吸引以及把握住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和行為,寄希望以此鎖住未來旅遊消費市場的增長點。只是年輕一代的購買力何時才會爆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