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關羽,虛構的夜讀春秋

被神化的關羽,虛構的夜讀春秋

文夫子,武夫子,兩個夫子;著《春秋》,讀《春秋》,一部《春秋》。

當關羽和孔子一樣被擺上聖人的神壇,縱然光芒萬丈,被世人所崇拜,其實也意味著往往經不起歷史細節的推敲。

關羽本來與孔子沒有任何關係,卻因為“夜讀春秋”這麼一出,非常巧合的聯繫在一起。

一切多虧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賜羽宅第一處,羽避其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住外院,晨夕問安,夜讀春秋,秉燭達旦。

“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是的,羅貫中先生寥寥數語,便將關羽的忠義表現出來,甚至還給關羽塗了一層“儒雅”的外衣,讓關羽的人格更加飽滿,品格更加高尚。

不過,事實是關羽應該是夜讀左傳,陳壽在《三國志》中就是這麼說的。因為夜讀春秋一個明顯的悖論在於,春秋比新聞聯播還難看,記載的無非是“某年某月,我國領導到某國訪問;某年某月,某國攻打某國,贏了;某年某月,某國攻打某國,輸了;然後,一年就這麼完了。”

要知道關羽可是“夜讀春秋,秉燭達旦”,而按照常理,一個正常人顯然不可能具有如此反人性的閱讀趣味。

反之,左傳比春秋好看的多,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會詳細的描寫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而且還會夾敘夾議,引用第三方的評價。

作為一名武將,關羽唯有讀這樣的書,才能從中學到有關行軍打仗的東西。

羅貫中之所以虛構關羽夜讀春秋,主要是為了更加契合《三國演義》的根本基調。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對曹魏陣營的人物能黑就一定黑,對蜀漢陣營的人則是誇上天,魯迅說的“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是以蜀漢為正統,對立陣營的曹魏自然就是叛逆、反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大逆不道。

關羽作為劉備的兄弟兼臣子,所做的一切當然就是維護漢室正統。而“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寫春秋的目的,就是為了“政治正確”,從意識形態領域,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壞人壞事,讓那些壞人們心生忌憚。

司馬遷說:“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要言之,關羽夜讀春秋還暗含著維護漢室之意,為蜀漢正確增添更多合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