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爲什麼會打折?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減量也是一樣。

郵票為什麼會打折?


2015年以來隨著套票的火爆,新郵預訂量增加,於是郵政“順應民意”開始增量發行,2015-2017連續三年增量,最少發行量從2014年的980萬漲到了2016年的1280萬,增加了300萬,漲幅為30.6%,

短短三年的時間發行量增加了三成,對於本就羸弱的市場來說,新郵發行量的急速擴張馬上有了反應,進入2016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部分新郵打折的情況,進入2017年越演越烈,到了去年下半年幾乎發行一套打折一套。

這與郵票本身的素質無關,最終除了個別幾套能維持面值,其他郵票全部無一倖免,而個別的幾套均為極為特殊的題材如十九D、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等。

郵票為什麼會打折?


對於大套票來說,如鳳文物、建軍、兒童遊戲,由於枚數較多,面值較高,折扣力度更大,而單枚套票雖然也打折,但幅度小得多。這也說明設計現在已經是郵票價格中影響力最小的因素。

為了振興郵市,恢復市場信心,2018年郵政決定減量發行新郵。但減量的幅度不是很大,27%的減量幅度看似不少,但畢竟2017年發行量還未公佈,應該比2016年還多。所以這27%是不痛不癢的,幾乎沒有對市場有任何影響,打折依舊繼續,但某些品種還是要略好一些,如拜年第四組價格明顯比2017年的第三組高一些,尤其是套票沒有打折。而中國剪紙第一組則成了今年打折票的第一套,可見減量幅度還是不夠大,還應該更少一些。

郵票為什麼會打折?


有一點大家考慮過嗎?為什麼會出現打折票?打折票誰會賣?

對於普通預訂戶來說,面值預訂,不可能低於面值銷售。那麼打折票從哪裡來的呢,明顯還是郵局違規放貨所致。郵票的成本是極低的,每枚的成本不到1毛,郵局進貨價也是很低的。有些郵局把郵票批發給各大郵商,當然比面值還低,但這個是秘密交易,所以所得收益估計是進了個人腰包。

尤其是現在國家加大了零售力度,各郵局掌握的票源比五六年前多了不少。在整體市場不景氣的前提下,為了能回籠資金,郵商必定會低價銷售,因為即使低價也不虧,只不過賺少了。

當然如果郵政加大力度,調查打折票來源,把打折票的源頭找到,自然打折票也會減少。減量其實是個好辦法。要知道每年預訂量是一定的,郵政目前並沒有減少預定量的政策,只要你今年預訂了,這個資格就是長期有效。即使今年行情不好,也僅減少不到百萬的預定量,今年預定量至少有400萬套,當然如果是行情好的時候也不會超過600萬套,畢竟在中國折騰郵票的人還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發行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如只比預訂量多200萬左右,也就是600-800萬,這個量也是目前最少的量,那麼各地郵局的貨源就會大幅度減少,郵局幾乎只有預訂戶的量,這個量不好給郵商,因為預訂戶隨時要取票,只能給預訂戶。

多出來的絕大部分總公司製作各種年冊和大版冊還不太夠呢,同時減少零售量,這樣一來,市場上貨源就會減少,郵局違規放貨減少,打折票也就減少了。郵商有可能也會面值預定,即使大量預定打八折,那郵商也不會四折賣出去,這不是瘋了嗎!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減量到了一定程度,打折票肯定會消失。對於部分不想預訂新郵,只想買零售票的集郵者當然不是好事,因為打折票沒了,零售價格增加,甚至某些票還會比面值高一些,購買成本增加。

郵票為什麼會打折?


對於有些集郵愛好者上萬元購買面值只有幾塊錢的老紀特、大眼妹、猴票覺得天經地義,而比面值高一點購買編年就開始罵娘了。似乎編年票就應該面值或其以下銷售才合情合理,理由很粗暴,就是因為沒有消耗,只要消耗量大的郵票花多少都樂意。

但由於預定出現利潤,第二年又會有更多集郵者預訂新郵,從市場維護的角度來看郵政不應該增加新訂戶,但以郵政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來看肯定第二年會增量發行。多了100萬套預訂量,新郵發行量能增加200萬。

郵政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利益,包括鼓勵總公司以及各地郵局製作產品冊都是圈錢的終極行為,原本面值預訂郵票就夠掙錢了,但郵政還不滿意,產品冊紛紛推出,甚至還有披金戴銀的終極武器,這樣的一個冊子賣出去的利潤恐怕比預定出10套票的利潤高得多。

現在是市場經濟,指望著快遞用郵票是不可能了。如果郵政能把包裹、國內小包、國外小包等列入使用郵票的範圍就算不錯了。不過寄信櫃檯不賣編年票,只有普票的前提下,試問郵票又如何能消耗,總不能指望著這十幾萬集郵者為了消耗而消耗吧。

所以發行量的多少就是目前郵票是否打折的關鍵性因素。

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