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問題諸多規劃如何補救?

“十三五”規劃首推交通基建、著力打造產業園區,園區將成“十三五”的發展抓手。可問題是,“十二五”去產能也恰恰集中在工業園區,單是擱在桌面上的問題就一籮筐,最嚴峻的就是“一哄而上”導致的園區過剩,僅北上廣等10個城市,近年光動漫創意產業類園區就有300個,平均一個城市30個,有些地方甚至5公里內建了4個文化園區。

如此同質化競爭自然不擇手段招商,結果不單忽視環保,成了環境汙染“重災區”,低端企業入駐、“魚龍混雜”交織更讓園區沒了方向,只能在產業碎片化、離散化中“苟延殘喘”,更有甚者連企業都招不進來,以致園區空置乃至拋荒,就連蘇錫常地區商務園區的空置率都一度高達六成,出現“鬼城”不足為奇。

諸此種種問題可見,工業園區及各類開發區已經走過了靠政策的時代,也走過了靠圈地就能開園(土地財政)的黃金期,更走過了生產就能銷售的紅利疊加期。那麼未來它又將走向哪裡?

園區經濟恰好處於一個拐點時代

經濟形勢正處於“後危機時代”,或在最艱難的“折騰”中進入新一輪洗牌;就是,十三五規劃也面臨“中期變局”,若不吸取十二五規劃的教訓或將陷入“以人口指標代替GDP指標、以消費替代生產”等更大的陷阱。由此,十三五園區在這兩大背景與兩條“魚尾曲線”下將出現兩大新危機:

一、經濟增長的新危機

體現在後危機時代的“增長乏力”,尤其在新經濟不足以替代舊經濟的“缺檔”下,可能出現增幅急劇減小的態勢。更在於機器人、工業4.0等新經濟的破土而出,或通過科技改變經濟成本,當前開發區紛紛轉型高科技,就意味著未來科創園區的過剩,但一哄而上引發的危機,也將在逼迫園區尋找差異性中讓一切誰真誰假“水落石出”。

二、商業模式的斷崖式危機

原有“土地批租+房屋出租+產業投資”的“三駕馬車”都玩不下去了,不單資源要素要進行重新整合,就是商業模式也將進行重組,而這將決定園區未來的發展路徑,至少曾經路徑依賴的慣性將趨緩,更多將從隨機到隨緣,從細緻入微到留有餘地,從而體現精準投資、模糊戰略的辯證之道。

由此十三五開發區將處於變局,集中於五化

一、生態化

不單是指自然的生態,更在於產業生態環境的形成,既有參天大樹、又有灌木叢,並在基因進化的隨機漫步中形成企業的多樣化,從而物競天擇形成完善的創新生態。

二、鏈接化

因為世界早已處於一個混沌無邊界的時代,在互聯網“鏈接一切”之下,產業融合、跨界嫁接等如火如荼。畢竟,有鏈接才會碰撞產生火光,未來園區的重要功能就是以儘可能多的“鏈接”來嘗試不同的火花。

三、獨特化

比如硅谷的靈魂在於自由與連接,硅谷可以供全世界模仿,但它的獨一無二性卻無法完全複製,因此,未來伴隨園區過剩,若想脫穎而出還得憑藉差異化的個性,形成園區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四、綜合化

區別於以前“拉進籃子就是菜”,如今園區更注重要素集聚、產業匹配,將自己變成一個資源高地、綜合平臺,進而做到“形散神不散”,從而讓各元素產生積極地化學反應。

五、引領化

不是在某些產業的“點”上走在了世界前沿,就是在園區的“塊”上成為了引領的標杆。

三大維度

基於五化,不難預見開發區的產業格局,往往從智能製造、醫藥生物等某個產業出發,進而憑藉產業升級,打造標杆性企業、引領性產業、協調性管理、整體性高水平,從而形成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意味著,園區戰略規劃不能再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要以未來引領今天的視角在三大維度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看清形勢、進而塑造自己。

一、把握新經濟新特徵

因為新老交替必然伴隨傳統經濟“斷崖”與新興產業“小荷才露尖尖角”,雖然新經濟一開始“猶抱琵琶半遮面”,卻將在各種要素跨越、混搭中不斷實現“外行顛覆內行”。

因而,未來園區在規劃上儘可能與新經濟關聯,才能在未來趨勢上不失先機,進而順勢而為。

二、營造自身難以替代的比較優勢

有方向地囊括儘可能多的資源要素,就是“縱到底”,成為某一產業或領域的“頂尖”,抑或是在空間上有其地緣、概念等典型性,比如中新關係之於蘇州工業園區,粵港融合之於前海。

三、在競爭模式上

“方向引領”,讓規劃有目標可引領;“盲打留白”,在機緣過程中以模糊應對不確定;還要“支點槓桿”,一手抓組織,一手抓資本;“更新樁基”,在多個新亮點盲打中進行“騰籠換鳥”,切實可行地“鳳凰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