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昆明地王:他居然被「退貨」了……

撰文:《昆明樓市》首席購房顧問 文鋒

9月16日,《文鋒會客廳》開播,首期的主題是--從“地王”說起。在60分鐘的內容分享裡,圍繞著昆明百億“地王”開始,從全國的土拍到昆明歷屆地王,從“地王”威力再到房價支撐,最後判斷此次土拍要麼土拍會低調進行,要麼交易終止地王消失。

在原本交易的前兩天,也就是10月9日,昆明國土資源局發佈公告稱“昆明草海片區23宗1291畝土地因故中止交易”,堪稱昆明“史詩級”的土拍最終以流拍告終。

說好的貨到付款,結果貨還沒到呢,就被退貨了。

“地王”未能如約出現,地產圈刷屏了,很多人開始有了背脊“涼涼的”感覺了。

在我看來:“地王”流拍,一方面說明房企更聰明瞭,學會算賬,合適就買,不合適就算了。另一方面,說明調控加劇下,地方政府更低調,更企穩。

基於前面《降準,昆明房價又要漲?》文章,我再把全國的地產形勢,再簡單梳理一下:

今年以來,在“房住不炒”政策的實施之下,房地產調控不放鬆甚至趨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已經出臺了多達380次以上的調控政策,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限離,能限的行政手段幾乎都用上了,目前而言,房地產市場已經得到基本控制。一線城市房價陰跌,成交量收縮,部分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開始回落。

房地產的嚴控之下,但昆明的新房房價上漲的熱度依舊未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監測來看,昆明新房價格從2016年6月份開始,環比上漲連續27個月,同比上漲26個月。為此在今年4月份,昆明、西安等10個城市相繼被住建部約談,在7月份昆明就出臺了調控,而且該調控政策立竿見影,9月份昆明的新房價格已經明顯趨穩,部分樓盤還做了價格的回調備受關注。

比房價更為明顯的是,土地市場的交易熱度在降溫。根據中指院數據,2010年以來,百城住宅用地共流拍2261宗,其中2011年土地流拍515宗,流拍宗數最高,之後流拍數量處於下降趨勢,2014年流拍地塊規劃建築面積出現小波峰,2016年土地流拍僅80宗,為近年來最低水平。

而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整個市場的流拍地塊已經達到800宗,其中一線城市13宗,二線城市154宗,三四線城市629宗。

流拍數量之多,這是過去多少年很難見到的。

但更奇怪的是,財政部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更是高達26941億元,同比增43%,再創歷史新高。

原因在於是二線、三四線對土地收入依賴度高,加上供給側改革,所以,二線和三四線城市依舊在加大土地供應。反過來三四線城市賣地行情向好,支撐著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的大漲。

昆明就是例子,根據昆明市國土資源局公佈的數據統計,截止9月底,昆明2018年已經完成9205畝的土地成交,要知道,2017年昆明土地成交才8795畝,也就是說,昆明用9個月的時間賣地面積已超過去年全年,而流拍在昆明也有,但前8個月,昆明共計有283畝土地,流拍率僅3%左右,重點是流拍的土地除了龍泉街道的33畝商業用地外,其餘都為工業用地,住宅用地可以說是百份百滿拍。

而在今年10月份的土地供應土地數據裡,扣除目前明確流拍的1291畝土地,也有1823畝的供應,按此節奏,平均每個月可達1000畝的土地成交數據,保守估計,今年昆明的土地成交同比去年會超過30%以上的漲幅,也算是歷史新高了。

當然,土地供應和成交,地方政府顯然都是有任何和指標的,這種推地的節奏和積極性顯然是有動力的,但鑑於整個大形勢嚴控的背景下,在全國都在“穩”字當頭下,昆明的調控也有了階段性的成果面前,至少目前房價已經企穩了,此時,昆明選擇了低調,放棄“地王”顯然是明智的。

顯然,地方推地心有餘而力不足,但站在開發商的角度,拿地補倉需要更聰明瞭,“拿得起也得放得下”的心態,算清楚賬。

在融資監管越發嚴格的大背景下,房企融資渠道逐步收緊,公司債大幅萎縮,信託規模增速下滑……種種情況都加劇了房企的資金壓力,他們不會像以前一樣頭腦發熱拿地了,大房企還好,有融資優勢。而中小房企融資普遍緊張,融資成本和去年相比多了2至2個百分點。

土地掛牌價格比周邊樓盤價格都高,但是在受限價、還有限漲幅約束下,房企獲利空間減少,拿地更加保守了,畢竟沒有面粉貴了,麵包便宜的道理。

資金鍊緊張是共識,但房企依舊是需要拿地,畢竟土地儲備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說意味著未來的發展。根據中指院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拿地金額Top50房企拿地總面積24588萬平米,同比上升28.5%,拿地總金額為10801.2億元,同比增長17%。

在昆明,根據克而瑞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昆明拿地面積榜,前十有7家為外來房企,其中,萬科、碧桂園、海倫堡及龍湖在上半年拿地可建體量均超過100萬方。

悲劇的昆明地王:他居然被“退貨”了……

據統計口徑為昆明主城四區+呈貢區拿地,針對合作拿地,企業雙計,暫未按股權拆分(圖片數據來源克而瑞)

在昆明拿地,絕對是個技術活,拿淨地溢價率過高,參與城改,週期之長且複雜,要麼就聯合開發或者收購整合。在併購方面,克而瑞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昆明收併購拿地top5中,均為外來房企,碧桂園和恆大收併購可建體量均超過130萬方。

有人戲稱說LH自從做了北教場地塊一直不願意再嘗試做城改項目,從而在昆明被耽誤了多年;JK做完了JHH,也基本進入了青黃不接階段,傳言在5月份就相中了黃土坡地塊(也是城改地塊)卻遲遲未動。

回到流拍的草海“地王”,假設,該地塊最終以地方政府給出的低價成交,再把同樣都在草海邊的前兩個地王做對比,驚奇發現:

悲劇的昆明地王:他居然被“退貨”了……

綠地在2013年拿下了草海首個地塊,也就是目前的海珀瀾庭,當時的土地價格達到818萬/畝,這個價格接近流拍地王的土地價格,但相比去年的萬達城,接近47%的漲幅,樓面地價最高接近12000元/平。

我們做個粗暴的演算,萬達城的樓面地價在3459元/平,最便宜賣1.32萬元/平,差不多有4倍的空間,假設流拍地王最終以底價成交,那麼樓面地價10369-11988元/平,保守要做到2倍的價格才有盈利的可能,那麼就是至少要賣2-2.4萬元/平,而最快面市時間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啟動銷售,相較而言,“地王”如期出現的話,對萬達城是絕對的利好,萬達城也可以妥妥坐享一波價值再現的紅利了。

站在流拍“地王”地塊上看,其土地成本顯然是高企的,分攤到房價上也很難平息房價不高的現實。用金茂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的話說“20年前地價只有樓價的20%,10年前地價是樓價的一半,而現在地價已經是樓價的90%。”

按此計算,流拍的“地王”的地價確實達到了萬達城最低售價的90%,且不說合不合理,流拍至少說明,“地王”並不好當,尤其在熱度高的市場下,容易激進,也容易悲催。

有業內人士說,“去年2月份以後拿的地,普遍比今年拿的高16%左右,去年最激進的,今年有苦說不出。”不信問問,去年西北新城和東白沙片區的兩個地王,他們心裡好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