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喪葬文化研究

關中喪葬文化研究

關中喪葬文化研究

——以白鹿原地區為例

文 韓肖

喪葬歷來是社會的一個窗口,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搏在跳動,窺視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興衰榮辱。喪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喪葬文化是最為獨特,最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因為喪葬是關於人類死亡的,是人們既感到恐懼,而又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必經環節,其中既夾雜著恐懼和敬畏心理,更有著對新生的渴求與追求生命的永恆和不朽。喪葬作為人生的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的“過渡禮儀”,有值得討論的很多話題。深入探討喪葬文化,對於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領域,加深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深度均具有重大意義。

一、關中喪葬文化形成的環境因素

1.金城千里的關中

關中, 又稱秦中,位於陝西省中部,東據潼關,南臨武關,西倚散關,北靠蕭關。東寬西窄,成倒三角狀,號稱“八百里秦川”。遠古人類的聚集地,農耕文明的發祥地,“關中地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也是最為重要的農區之一,在我國農業歷史上具有極強的典型性與特殊性”。[1]43自古以來,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農耕生產,素有“天府之國”之稱。《史記》載“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2]3262說明關中在農業時代的發展水平是相當高的。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必然就有喪葬文化。受“眾生必死,死必入土,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影響,關中地區的喪葬方式是熱衷土葬。“農業與土葬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農業與土葬之間應當存在著某種邏輯聯繫”。[1]43可以說,正是這種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才孕育出了典型的、獨特的關中喪葬文化。

“秦中自古帝王州”,關中是炎黃始祖的發祥地,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前後共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加之俗語:“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關中的黃土埋皇上”,說明了關中是歷代皇帝建都之地和終老之地的事實。從西府到秦東到處都是帝王貴胄的陵墓,陵墓又是喪葬文化的表現方式之一。據統計,“關中地區初步確定的帝王陵墓有65處,時間跨度從遠古帝嚳時期至唐末,以唐陵為主”,[3]51帝王陵墓的隨處可見,皇家喪葬禮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關中的尋常百姓,隨之也上行下仿。喪葬屬於《周禮》“五禮”中的“凶禮”,西岐又是周王室的發源地,所以《周禮》深遠持久的影響著生活在關中平原上的每一個人。總而言之,關中這塊神奇的土地,獨有的地理環境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造就了不同於其它地區的特色區域文化,尤其在喪葬文化方面十分突出,這是其它地方不能與之相比較的,是獨一無二的。

2.人傑地靈的白鹿原

白鹿原,古稱“灞上”、“壽陽山”。“位於西安市東南方,滻河以東,藍田縣西南方,灞河以南,長安區東北方,焦湯河以北。西和南臨滻河,東與北依灞河,四面環水,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自古是軍事要地。”[4]1原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物產豐富,素有“關中小糧倉”之美譽。白鹿原名稱的由來已有2700多年曆史,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新豐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水經注》、《太平寰宇記》亦載:“平王東遷時,有白鹿遊弋此原,以是名。”提到《白鹿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仁義”二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使民風淳樸的“原上人”一直很重視傳統文化,隨之保留了完整的喪葬文化。在白鹿原上,喪葬習俗有嚴格的講究及議程,一般都必須按照民俗議程進行。這是一種特有的喪葬民俗文化,在整個關中地區也算得上“獨樹一幟”。自從陳忠實老先生的《白鹿原》一書的問世,白鹿原便為世人所知,緊接著電影《白鹿原》、電視劇《白鹿原》的上映,更讓白鹿原聞名於世,現在建成的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原白鹿倉等,令每一個熱愛白鹿原的百姓和文人騷客為之崇拜,為之折腰。白鹿原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它是西安的、陝西的、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二、以白鹿原為例看關中喪葬文化的禮儀程序

從古至今,關中人遵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古訓,“喪盡禮,祭盡誠”。關中喪葬禮儀程序大體來說,“葬式以土葬為主,即將把屍體放進棺內,埋入土中,堆積土丘成墳。”[5]74常言道:“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一處鄉村一處例”,就算在一個縣內,他們的民風民俗也不盡相同,何況整個八百里秦川,我們不可能做到對每個地方的喪葬習俗進行一個詳細的瞭解和記載,現就把保存較為完整地白鹿原地區的喪葬禮儀程序與內容做一全面梳理歸總,主要涉及逝者臨危,倒頭(壽終)後的禮儀程序、埋葬前一天下午的禮儀程序和埋葬當天的禮儀程序三個部分。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所討論的禮儀程序,是指歲數較大的、壽終正寢的老年人葬禮,不包括幼年喪親、中年喪偶、老年喪子等特殊形式的葬禮。

白鹿原上老年人的百年後事,在健在的時候就已經準備開始了,以示兒女的一片孝心。一般在60歲左右,就開始給老人準備老衣[①]、枋[②],現在還流行箍墓。原上的老人一輩子都很節儉,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後事方面一點也不馬虎,一點都不節省,都希望自己的老衣能多一些、枋能厚一些、墓能箍的結實一些、甚至希望自己的葬禮能辦隆重一些、自己的墳也修的闊氣一些。每樣東西都有很多的檔次和講究,比如枋,枋最好的木材是柏木,其次是松木,最次楊木和桐木。以十大塊柏木枋為上等,一般都是十二塊和十六塊.做枋要選擇吉日,上枋底這一天還要宴請親戚朋友。枋做好了以後,外面要刷三遍生漆,以後每年刷一遍,漆刷的遍數越多,枋越明光發亮。裡面刷一層燒化的松香,松香冷卻以後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殼子。老人們說這樣的枋,可以保存屍體幾百年之久。

1.逝者臨危,倒頭(壽終)後議事程序

(1)守床

長輩或老年人重病在身或年邁衰頹,命在旦夕,女兒及至親人須守床前,正襟肅立,以備老人臨終囑咐遺言,講究老人斷氣前須燒事先備好的紙人、紙馬,意為死後有人拉馬讓逝者魂赴西天極樂世界。

逝者斷氣死亡後稱謂以死者尊卑不同,稱謂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6]50故諱方死,並對不同的死者分別稱為:“亡”,稱“殂”,稱“殞”,稱“沒”,稱“逝”,稱“棄世”,稱“上仙”,稱“不諱”,稱“登遐”,稱“上賓”,稱“考終命”,稱“填溝壑”等,古人一般能因人制宜在禮儀過程中分別稱呼。白鹿原人在老人去世後,習慣稱“XX老咧”,“XX不在咧”,最忌諱說“XX死了”,這是最沒有禮貌的。

(2)屬纊

是鑑定死者是否真正斷氣死亡的測試方式。屬是放置的意思,纊是新棉花絮,很輕,用纊房在彌留者的口鼻上,觀測其是否斷氣。如果不見棉絮浮動,彌留者才真死,這時才可稱“卒”。屬纊習俗,自西周開始沿襲,後來稱其為臨終的代稱。

(3)招魂

古稱“復”,一般用死者的衣物,給其招魂。意為生者不忍其親屬死去,所求鬼神,希望死者的靈魂從幽陰處重新回到身體上來。復(招魂)而不醒者為卒,然後才能燒倒頭紙,大門外貼上告示紙辦理喪事。

(4)沐浴穿壽衣

人死後要講究沐浴,沐是洗頭理髮,浴是洗腳洗身。《禮記·喪禮記》和《儀禮·士喪禮》均有沐浴的記載。沐浴的方法大體與活人一樣,包括洗頭理髮刮鬍須、剪指甲、擦洗身體及腳。如死者為男性,則由親男性操辦,女性則由至親女性操辦,沐浴時其他異性暫時避諱。沐浴後,給死者穿上老衣,放到堂屋中央,即為壽終正寢。

(5)飯含、蒙臉紙、照屍燈、倒頭飯、魂帛

飯含:壽終正寢後,須在死者口中飯含。古時飯含用貝,今用錢,至今不少地方仍在死者口中含銅錢。

臉紙:人死後須在面部蓋上蒙臉紙。它有兩重意思:一是死後自覺生前有些對不起親人或他人,蓋上蒙臉紙遮羞;二是人死後面部五官及色澤不雅,蓋上蒙臉紙遮醜。

照屍燈:人死後,在屍體旁點燃菜油燈叫“照屍燈”。傳統認為人死後從陽間要去陰間黑暗處,須點油燈照明,以防道路不明,靈魂墜入深淵。在屍體入殮蓋棺後熄滅照屍燈。

倒頭飯與魂帛主:人死後,還要靈堂前設置一倒頭飯碗,即用穀米入鍋煮為半生盛入飯碗內成三角尖狀,還須在其上用三根筷子尖端各插入一圓形麵糰。另在倒頭飯碗插入高6寸,寬3寸,上端呈尖狀的薄木板,該木板須用黃色綢緞包嚴,寫上“魂帛”二字,意為人死後,靈魂仍要穿帛錦之類服飾。

(6)報喪、入殮

人死後立即安排“執事”[③]分別給死者的親戚朋友通知死者因何原因於何時去世,何時入殮,何時安葬等事宜,稱報喪。主要親戚必須由死者的長子親自登門報喪。於第二天正端午時左右,待兒女及親戚來齊後把死者裝入棺材,稱為入殮。

(7)看風水打墓

人死後須請陰陽先生前來觀測墓地風水好壞,一般遵循“頭枕山、腳蹬水”的規則。土地私有時,在自家祖墳,土地公有後均在公墓地,選定最佳墓穴,請執事打墓,墓穴要大於棺木,力求順利下葬入土為安。

(8)引魂幡

此喪葬禮儀源於西周姜子牙點將封神的歷史典故。將為國盡忠的名臣名將在封神薄上立冊有名,由請福神手執引魂幡,接引為國盡忠的名臣名將之靈魂赴封神臺,接受姜子牙和周武王親封各自神位名稱的古禮儀。這一典故後傳承民間,是為逝者亡靈引向西天極樂世界成為神主,不下地獄為庶民的一種美好向往。埋葬時,引魂幡由長孫或重孫挑起,站在靈柩及全體孝子之前,拽靈柩,哭赴墳瑩下葬後,插在墳頭上中央,隨風飄搖。

(9)祭奠期數單

人死後,在入殮時,由賬房先生用寬約1.2尺,長約2尺的白紙寫上祭奠期數單,從倒頭之日推算,每七天為一期,如此推算,共七期,並推算百日時間,一般五期或百日約定親戚前來為亡者焚化(燒紙),以示祭奠禮儀。

(10)紙錢

人死後,靈魂去陰間,同在陽世一樣也要花錢,故人死後用黃,白紙剪成直徑1.5寸大小,中四方型的圓形紙錢,一般同逝者年齡一樣數目,共兩套,一套在入殮時置入棺木兩側,一套在起靈後,均勻撒在路上至墳瑩,以供死者去陰間消費使用。

(11)請樂隊

樂人在白鹿原上叫“龜茲”[④] 。樂隊以人數的多少和來的時間定喪事規模的大小。分為全事、全半事和半事。經濟不富裕或者死者為青壯年僅請五人鼓樂,只送喪不唱戲文;一般情況者請八人鼓樂;死者年齡較高稱老喪、喜喪,家庭富裕者則請八掛五鼓樂,另請五人組團的管絃樂隊,白鹿原上稱“洋鼓洋號”,其中八掛五鼓樂專工唱戲文和靈前各種禮儀,管絃樂專工迎禮迎親,送葬時全體樂隊必須出動,也有大戶人家還搭臺叫專業劇團演員唱大戲。

2.埋葬前一天下午的禮儀程序

(1)烘棚禮

樂隊奏哀樂示為烘棚,龜茲下午4~5點按時來到逝者門前的蓆棚內,先奏哀樂,意為告示主人、執事、鄉黨埋葬禮儀現在開始,並唱三折戲叫烘棚。

(2)安堂禮

烘棚後,樂隊到靈堂前奏哀樂,唱三折戲叫“安堂”,孝子分跪兩旁,低頭哀思,以示尊重逝者的嚴肅氣氛。

(3)迎祭禮(接客)

由禮賓先生主持,白鹿原上把禮賓先生叫“看客者”,孝子、孝侄、孝孫執喪杖,肅立靈堂前就位,由主孝子焚香、燃燭、全體孝子行跪拜禮,先迎鄉黨禮(迎村)。待親戚隨禮到村口鳴炮後,然後分別迎老位家、小位家[⑤]、姑家、姨家等親戚到堂前。

(4)迎魂(請靈)

行祭奠禮儀時候,須接回比死者早逝的“自家人”[⑥]回府,意為請回這些已故親人靈魂回府祭奠,送別死者。請靈遵循“請小不請老,請男不請女”的原則,請較死者年齡小的弟、侄或者死者的故妻等亡靈,死後未滿三年者不請靈。此儀式由亡者子孫雙手恭端牌位,赴墓前焚香燃燭迎回亡者靈魂回府,這叫請靈。女孝子在門口等亡者靈魂回府,這叫接靈。

(5)行令、報鼓

此儀式是祭奠逝者的核心禮。目的是告慰逝者亡靈,十分重要。由禮賓先生主持,給樂隊中的頭目發令旗為將軍。先行鳴金、掌號、鳴炮,然後以次起頭通鼓、發二通鼓、雷三通鼓、行大吹小吹、奏文樂起武樂、行金鼓齊鳴。禮畢執令旗者上香,當堂交令,禮賓代神行賞,並謝禮賓,隨後吹奏尾樂退堂。

(6)孝子行盥洗禮

在堂屋椽下設盥洗臉盆乘清水和毛巾讓全體孝子盥洗臉和手,以示乾淨衛生,準備行獻飯禮。

(7)獻飯

人死後,兒、侄、甥、婿、孫等至親後輩為行孝,請廚師為死者長輩加工製作精美菜餚叫庶羞統稱獻飯。認為長輩們生前在家庭為兒女操勞辛苦終生,死後必須行隆重的祭禮,以示最終贍養和孝敬之意。三獻佳餚的第一道程序是初獻,是兒子輩包括乾兒、奶兒和女婿等跪拜靈堂進行獻飯的禮儀,其次是侄子輩包括外甥參與的亞獻,最後是孫子輩參與的終獻。獻飯的名稱包括:三牲、翰音、祿食、鹽梅、蒸餅、獻羹、香茗、獻帛、獻角、羹箸等。

(8)升靈

子夜十二時,引焚化、升靈禮,執事將棺材四角稍抬起,墊上硬幣,手拍棺蓋三響,孝子動哭。

(9)送魂

以上禮畢,將傍晚接回的靈魂由各自主孝及全體孝子送到村外十字路口上,以示祭禮終結。

(10)宵夜

忙碌一天勞累的執事和孝子已筋疲力盡,廚房師傅隨機做些臊子面,讓大家用餐叫宵夜,當晚禮儀完結。

3.埋葬當天的禮儀程序

(1)掃墓

將墓打好後,由至親三輩女孝子前往墓地打掃墓內室的土霄雜物,順便丈量墓穴的大小,以利棺木順利下葬,入土為安。

(2)升蠎紙

民間一般認為,人死後必要生天,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蠎紙實為龍的化身,至親女兒、侄女祭禮送白蠎紙,孫女送彩色蠎紙,意為白龍青龍將馱逝者上天之意。

(3)迎賓迎禮

昨天下午未到的親朋好友,當天早晨陸續行祭禮,樂隊和眾孝子排隊一一迎接,表示尊重。

(4)祭龍

祭龍是對龍床、龍槓所行的祭禮。鼓樂奏祭龍曲,孝子排隊站龍對面,由龍主人手持帛巾擦拭龍頭顏面、眼鼻再持雞毛撣繞龍槓三圈,彈去龍頭、龍尾及全身塵土,將主祭人敬獻的5尺紅布披在龍頭上,將臚食給龍嘴進食,意為讓青龍吃飽,精神抖擻地講逝者馱往墓地,一路平安吉祥。

(5)披紅

是對百裡挑一的孝男、孝媳、孝女的表彰,一般由老位家或村上群眾將所贈的六尺紅綢子數條披在上述孝子身上、是對逝者瞻養孝敬的楷模言行表示褒楊。有些老位家、小位家還給這些楷模孝子贈孝衣、孝鞋等予以表彰,教育啟迪後輩繼承發揚這些孝道。

(6)奠酒、起靈、出殯、縋靈

先派執事在村內高地放起靈炮竹,告示即將起靈。接下來由至親女孝子、侄媳、外甥媳逐個在靈前向逝者奠酒,並行三拜九叩禮或八拜二十四叩頭禮,這些禮節動作非常規範,非常講究,這些傳統禮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出殯時,先由長子抱上神主(神匣或遺像),長孫或重孫打上引魂幡居前,長媳居靈柩最後,叫縋靈。意為逝者生前德範長昭,對後輩關愛有加,後輩不忍心親人離去,縋靈哀送。

(7)路祭

靈柩抬往墳瑩半路(一般為十字路口),是為末趕入殮和靈堂前祭禮的遠路親人設置的祭禮,由遲到的親人或親戚設香案並拜叩逝者,有時藉機休息片刻。白鹿原的路祭演變為由老位家、女婿、外甥行跪拜禮並做戲文祭奠者。

(8)下葬

逝者靈柩抬至墳墓穩妥安置,設香案,向逝者焚化、燃燭、叩頭,下葬時將紅氈披在長子身上,長子左手持三炷香,右手在上衣下角掏一把墳土回府,路上見人只點頭不說話,將紅氈置於家裡糧缸上,將墳土置在水缸根部。縋靈女孝子收起長孝布放下腰間麻繩,也返回府邸。主孝子在下葬封堂前下到墓穴,擦去棺蓋上的塵土,並在其上放妥紙盆、火盆,兩邊放上金童玉女等生活陪葬品,出墓穴。由封堂執事封妥墓穴後上墓,其他孝子收孝布、解麻繩連同喪杖置入墓穴,其他人開始封土,樂隊並唱三折戲,封土完畢,孝子置謝,全體人員回府在門口盥洗,孝子在靈堂前焚化上香,叩拜賓客、鄉黨等,休息片刻入席就餐,禮賓宣佈下次祭奠燒紙日期。

(9)傳葬

進餐後下午,全體孝子準備去墳前傳葬。帶上所剩祭禮、燒紙、端著盤中備好的臚食,主孝子雙手執神主其他人帶上鐵鍁去墳墓培土修整,將祭品埋葬墳墓周圍,並叩拜奠酒燒紙等儀程完畢回府。

(10)打怕怕

埋葬後的三天內,晚上時候孝子需要用銅鑼敲打到墳前給逝者打打怕,每隔三步敲打一次,直到墳前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燃三堆火後回家。打拍的寓意是讓逝者不要孤獨害怕,讓他安心入寢地下宮。

之後,頭週年、二週年、三週年都要進行祭奠,尤其是三週年,祭奠的場面及儀式和埋葬時候要一樣隆重,三週年時立碑並卸孝,白事變喜事,一切恢復平常。

三、關中喪葬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關中喪葬文化對現實生活的積極影響

(1)喪葬文化活動有利於傳承孝道,教化後人

“‘孝’觀念從起源到完善,都與喪葬文化密切關聯,這是因為喪葬文化中處處滲透著‘孝’的觀念。”[7]44人生天地間,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一個人要是被視為不孝之人,那麼他的生活和工作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親戚、鄰里、朋友都會譴責他,不願與他交往,他的事例也會成為一個反面教材,一傳十十傳百被眾人所知,最後無法在社會圈子立足。因為“喪葬禮儀則恰恰是灌輸這種孝悌意識的最重要,隆重的場合,喪禮中各種禮節幾乎都包含著‘孝’的意義。” [8]25所以深受每個人的重視。一方面,受“事死如事生”觀念影響,兒女們通過舉辦喪葬活動給自己的父母盡最後的一次“孝”,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慎終追遠,告慰亡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喪葬活動教育後代,勸他們要孝敬在世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後悔莫及。不管是喪葬禮儀還是喪葬中所唱的戲文、孝歌都具有“勸孝行善”的社會效應,同時對中國傳統孝道的傳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使得參與者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孝道的真正意義。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喪葬活動的舉辦極大的推動了人們對孝道的感悟與傳承。

(2)喪葬文化活動有利於協調家庭及家族的內部關係,增強家族凝聚力,拓寬家族的人脈關係

“在中國,喪葬歷來是一個家族性的行為,即維繫家族關係,強化家族意識,光耀門第並發展家族勢力的一類活動。”[9]252從王夫子論述喪葬與家族關係中可以看出,家族觀念在喪葬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突然撒手而去,不再回來,不僅帶給人們情感上的悲痛,給活著的家族成員造成精神壓力,也使家人變得迷茫、沮喪、不知所措。”[10]42親人的逝世,會讓原來陌生淡忘的一大家族相聚在一塊,基於血緣關係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凝聚力。喪葬禮儀中的各種程序都離不開本家族成員的幫忙與協助,通過一次喪葬活動,可以鞏固人倫關係,教育本族人員,強化親緣觀念,面對共同家族長輩的靈位,教化子孫後輩對家族身份的認同感。“舉行葬禮時親屬們對亡人應盡的義務,是家族平安,人丁興旺的保障,是親朋好友溝通關係的橋樑”。[11]15哪個家族後代子孫越多,喪葬活動必然也就越熱鬧,倘若家族中要是出一個有社會地位的子孫,來參加葬禮的客人則會絡繹不絕,喪葬活動場面更是高朋滿座,家族成員也會以此為驕傲,這也是拓寬家族人脈關係,彰顯家族實力和對外抗力的一次機遇。在整個喪葬活動過程中,我們體會到的是人一生的短暫,人一生的可憐,同時也會更加珍惜身邊的親人,以前的家庭瑣碎、恩怨情仇也會一筆勾銷,彼此不計前嫌、彼此相互鼓勵、彼此相互幫扶面對共同的生活,這樣一來,家庭內部關係得到了改善,對鞏固家庭及家族的穩定、和諧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3)喪葬文化活動有利於加強人際互動,促進鄰里之間關係,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

人際互動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它在於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而喪葬活動則是人際互動最集中的體現。在喪葬活動舉辦的過程中,每個環節每個方面都體現了人與人互動的特點。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喪葬目標,進行相互配合,人與人之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交流與合作。在總管的安排下,人們各司其職、齊心協力,保證自己負責的環節順利開展,進而確保葬禮儀式的順利舉行。在現代社會,平時人們都個忙個的工作,一般沒有時間相見,藉此機會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受“人死為大”的觀念,即使生前與死者有天大的仇,鄰里們也會扛著自家的鐵掀幫忙填墓,送死者最後一程,兩家的關係也會重歸於好。

(4)喪葬文化活動有利於文化娛樂功能的傳承,活躍“熱鬧”場面

“關中農村一般以喪者70歲年齡為屆,若年齡大於70歲則為喜喪,請樂人、放電影、錄像、唱戲等,親朋好友及鄰里利用坐夜的機會聚集在喪家打牌、看電影、錄像等,達到‘以鬧衝悲’的目的。”[12]88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人過了70歲去世,即是對自身的一種解脫,還可以為兒女們減輕生活負擔,俗語“七十老人笑著埋”,正是驗證了這句話。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人們已經看淡了死亡,藉著喪事帶來的娛樂功能,大家都參與其中,從而達到“熱鬧”的場面。

2.關中喪葬文化對現實生活的消極影響

(1)為了“面子”,攀比成風,大操大辦,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一般講,一個喪事前後進行完這麼多禮儀花個一至二萬不在話下。這在貧困的山區農村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有的東湊西借硬撐著;有的這樣一折騰就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13]45喪葬的辦理往往給喪家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再加上過週年的費用,這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由於死者大多數為疾病所致,在生前治病時,已經花費高額的醫療費用。去世後,大規模辦理葬禮,造成喪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鋪張與浪費,不利於社會經濟持續科學發展。在當前社會,由攀比所引起的社會不良之風比比皆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竟然是為了所謂的“面子”。因為“‘面子’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日用品,是社會文化與人際交往的核心。”[14]279所以對富裕的家庭來說,喪葬活動正是他們進行炫耀自己資本的機會。在此過程中,講排場、講氣氛、講名聲、大操大辦,重金舉辦葬禮,喝好酒、吃好肉、抽好煙、唱大戲,花費極高。對於參加這樣排場的人來說,十分顧及自身的面子,水漲船高,在隨份子問題上也不會含糊。這樣,與誰家辦喪事排場大、花費高、收禮多,就形成了攀比。反之,這對於困難的家庭來說,這樣的攀比帶給了他們無形地壓力,由於大操大辦,所帶來的大額經濟支出會使在家庭內部分攤方面出現問題,甚至會出現至親反目成仇的局面,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是家庭的不穩定,親人的不和諧。而對於這種用金錢構建的孝道值得我們深思:花錢並不代表孝道,不是花錢越多,孝道就越大。父母活著的時候多替他們儘儘孝,這才是王道,不要等父母去世了,為了所謂“面子”,花錢盡孝給旁人看,我們應該提倡“厚養薄葬”,而不是“厚葬薄養”。

(2)墳墓佔用土地多,棺材浪費木材,燒紙汙染環境,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

關中的喪葬形式主要是以土葬為主,土葬就需要棺材,需要佔用過多土地,焚燒的紙、冥幣、花圈等,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利於生態環境建設。首先說一下做棺材浪費的林木資源,有學者進行了測算,認為“我國從夏朝至解放初 ,土葬消耗林木蓄積約18.39億 m3,摺合損失了948.96萬 hm2 森林”,[15]68這個測算數字讓我們大吃一驚。其次提一下土葬浪費土地的情況,死人與活人爭土地,不利於土地資源的科學綜合管理。有數據顯示,“某省2002年用於土葬的土地1000餘畝,其中耕地面積100餘畝”,在當今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時代背景下,人地矛盾日趨尖銳應當是一個大難題。最後要說的是焚燒各種東西,對環境汙染是相當大的,甚至有可能還引發火災。進行土葬改革,雖說是一個當務之急的事情,同時也一個時間漫長道路曲折的過程,因為這裡的喪葬禮俗已經傳承好幾千年,早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3)黨員幹部進退兩難,個別幹部藉此斂財,不利於黨風廉政建設

有些黨員幹部,雖然在外工作,迫於老家的喪葬習俗,也只能參與其中,不但起不到移風易俗的作用,還容易被誤認為黨員幹部必須大辦喪事。有些黨員幹部,嚴格遵守規定辦事,回家奔喪影響很小,卻讓鄰里親戚瞧不起,認為此人在外面工作沒有什麼作為,也沒有什麼地位。反而一些利用職權大操大辦喪葬的黨員幹部,同學同事等等登門弔唁,車來車往,門庭若市,卻被人們大加讚揚,認為是光宗耀祖,光耀門楣,這個人有出息。我們不難看出,辦喪事規模的大小成為黨員幹部社會地位的一個標準。正如“富貴不歸故里,猶如錦衣夜行”,這讓很多黨員幹部有苦難言,進退兩難,不知所措。也有個別黨員幹部利用舉行喪葬之際,藉此斂財,當然也有人或下屬尋求此人幫忙,藉機討好此人奉送大量禮金,公然忽視規定的存在,很不利黨風廉政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四、對關中喪葬文化的思考

隨著喪葬文化的不斷的發展,直到今天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價值。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對封建遺留下來的陳規陋習視而不見。在古代,受社會制度以及等級制度的影響,喪葬文化在政治上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封建性,迷信性。但是,由於歷史的客觀性,我們不能去否認它,不能用今天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它。在那個時期,其存在對政治的發展、宗教的發展、社會倫理的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說在古代,喪葬文化的存在是符合上層建築需求的,是由當時封建社會性質所決定的。今天喪葬文化依然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喪葬習俗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於喪葬文化,必須要加強對其認識,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辨識程度,進一步推進喪葬文化的改良。因此,正確的理解喪葬文化,促進其發展,讓傳統的喪葬文化的精華留存下來,這是需要我們及整個社會去考量的。

參考文獻:

[1]李穎,樊志民.農史視野下關中土葬習俗的歷史淵源[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3).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張始峰.關中東部帝王陵墓考證[J].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4).

[4]於志啟,徐永振.白鹿原春秋[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11.

[5]王旭,李博.陝西關中地區喪葬習俗調查研究——以三原縣陵前鎮為中心[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6,(1).

[6]楊天宇.禮記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李聰.“孝”觀念在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的演進[J].社會科學戰線,2011,(6).

[8]萬麗華.孔子的喪葬思想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2).

[9]王夫子.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10][美]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M].範麗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許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情·人格與社會流動[M].臺北:南天書局,2001.

[12]李松柏.陝西關中桑葬禮俗的文化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7).

[13]石生選.農村喪葬風俗要改一改[J].黨建,2004,(1).

[14]周曉紅.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郭風平,範升才.我國土葬的林木消耗方式[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0,(2).

注:

[①]老衣:指壽衣,逝者穿戴的衣服。

[②] 枋:指棺材,亦稱壽棺,是承載遺體的盒子櫃子,裝著遺體的棺材稱為靈柩。

[③]執事:本村幫忙的鄉黨,白鹿原上稱為“執事”,執事的領導叫執事長或總管,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

[④]龜茲(讀qiu ci):是古代西域諸國之一,國人能歌善舞。在白鹿原上把它念成gui zi,也有時寫成“鬼子”。

[⑤]老位家、小位家:有時也寫成“老外家”、“小外家”。指逝者的舅家和孃家(丈人家)。

[⑥]自家人:白鹿原上把同宗同族有血緣關係的本戶同姓人家,稱為自家人。

關中喪葬文化研究

韓肖,網名“驀然回首”,男,漢族,1992年5月生,陝西藍田白鹿原前衛鎮徐家河人,201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7年7月畢業於渭南師範學院歷史學專業,獲史學學士學位,現工作於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委政法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