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了,對這個國家越深入去了解,越能發現,原來的很多想法都是有偏差的。今天著重寫一點關於美國的學校制度、美國的資金、物質、人才的流動以及美國的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的一點思考。

美國的教育

美國的中小學階段,都是以公立學校為主。當然也有私立中小學,質量也不錯,不過一年可能要好幾萬學費,除非特別有錢的,一般人不會考慮。

公立學校按學區招生,所以美國人為了小孩的教育,也買學區房。中國的一些大城市,這裡是一個高檔小區,背後可能就是城中村,大家都是讀一個學校。美國的小區好壞之分則更明顯,你買得起這裡的房子,才可能住在這個小區裡。

好的小區基本上都在郊區,都是有錢人,不會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往往倒是市區,人多混雜的地方,才會有人把自己房子租出去。

反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舊金山所在的灣區,灣區西邊硅谷一帶相對而言都是好的區,房價貴。而灣區的東邊,黑人多,亂了不少,即便房價便宜了不少,也很少有人願意搬過去。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美國雖然沒有中國這樣人為設立的重點高中,但是隻要知道學校是在哪個區的,那個高中好那個高中不好大家都是明白的。

有人問我,我的小孩要是沒有戶口能不能就近讀書?

美國沒有戶口這個概念,美國人看你是不是本地人就看你有沒有在本地區納稅。

而中小學階段更是類似中國的義務教育,只要學校沒有招滿,都可以就讀書。一些中國的訪問學者,在這裡待一年,我看就有不少把孩子從國內接過來,沒在美國交一分錢的稅,隔壁的美國小學照樣接收你入學。

那麼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大家為了上好的學校,都往好的小區擠,結果好的區房價被炒高?

這個現象肯定是有。否則灣區兩邊的房價也不會差那麼多。但是有兩點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就是美國的教育資源比較均衡。

中國的農村小學和城裡的小學,無論軟件還是硬件,都相差甚遠。所以很多農村裡稍微有錢的就想搬到縣城,讓孩子讀個好學校。

但是美國的中小學都是按照同一個標準建立的,無論是在設施還是在師資配備上基本沒差。即便有差距,但是絕對不會中國那麼大。

第二,美國人更注重個性化教育。

我們中國人說這個小學好,這個中學好,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它究竟是好在哪裡?答案無非是英語教育很強,奧數很強,有鋼琴特色班,升學率高之類。但是如果再仔細想想,我們會什麼要學英語、奧數和鋼琴?

因為別人的孩子也在這樣學,我的孩子也要這樣學。但是對一般美國人而言,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發掘孩子的潛能,培養他的個性。成績只有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能夠考上一定檔次的學校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很多人認為,美國人傻,數理化都不會做。其實不是所有美國人都是這樣的。這種誤解應該來自早期留美的中國學生,因為早期留學生進好學校畢竟是少數,因此接觸到的美國人也不是全面的。

現在我們是視野慢慢寬廣了,就會發現,聰明的白人大把大把的在。你去美國一些好的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數理化專業都是白人為主,微軟、Google的技術人員也是白人為主。

為什麼這樣,這些都是教育個性化的結果,你喜歡這個,那你就專研進去,美國排名前20-30所大學足以吸納美國本土最好的學生。所以才會出現其它大部分美國學校的工程學院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印度人。

而對於不喜歡數理化的美國人而言,你就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學三角函數、微積分?會加減乘除就可以了。美國GRE考試,相當於中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針對所有專業的,有個數學部分,難度只有中國初中的水平。如果你是數學專業的,那麼還有一個專業考試,就難了。

這個是中國和美國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當然,中國實在是人多,好的大學少,這是國情。所以考試一定要維持在一定的難度,否則沒有區分度。

美國的中小學不要學費。但是其它雜費還是有一些,一年大概幾百塊錢。上下學都有校車接送,那種黃色的大巴,美國電影裡也很常見。而且小學生讀書基本上沒什麼壓力。我以前隔壁的小孩上小學一年級,每天早上10點校車接走,下午3點就送回來了。每天就看她在玩。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美國學生高中畢業考大學,都是學生自己申請的。每個人都會申請好幾所學校,同時會被好幾所學校錄取。不存在我們的前後志願、批次問題。最後自己選擇一個。

申請的時候主要提交這麼幾個材料。一個是高中的成績單、排名,第二個是SAT考試,相當於我們的高考。SAT在美國一年考7次,學生到了高二、高三都可以去考,只要在申請之前拿到分數就可以了。考砸了還可以把成績取消掉重考。

這兩個是最主要的。美國的大學招生主要也是看分數,看排名的。某個大學如果要說我們錄取新生的素質高,就拿出SAT成績來比,或者說我們百分之多少的學生的高中成績是排在前10%的。此外還有推薦信,你得過什麼獎之類全都一起附上,這些就有一些水分了。

美國的大學,前面已經提到過一些。最好的就是排名前20的私立學校,哈佛、麻省理工等等,相當於我們的北大清華。美國3億人口,是我們的1/4,所以在比例上相當北大清華在中國擴招40倍。這個足以把全國最優秀的學生給招走了。

這20所大學也是搶學生也是非常厲害的,給獎學金,而且有提前招生,北大清華自主招生估計就是跟他們學的。這些私立大學4年本科學費加生活費大概要20萬美元。獎學金是有,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私立學校政府不給錢,主要靠捐款和學費。

我一個哥們被耶魯錄取過,但是沒有一分獎學金,沒辦法,只好忍痛割愛。

之後是州立大學,州立大學對本週居民便宜,一般在3000-8000美金一年,相當於我們國內大學的學費一個水平。如果是外州和外國人,學費要漲個1-2萬。每個州一般都有1-2所好的州立大學,都在一個檔次,所以沒事也不會跑到其它州去讀公立大學。

再往下,就是社區大學,相當於我們的大專,學費更便宜,一個學分幾十塊錢。有些人為了省錢,先去社區大學,讀個兩年,然後在轉到其它大學。好在絕大部分的美國學校都是允許轉學分的。

很多中國人覺得美國人獨立,讀書不花家裡的錢。這個也不全都是這樣的,完全看你家裡的經濟條件。有些人家裡有錢,父母就會給,甚至啃老的也不少。

這幾年,美國人都在反思年輕人的生存能力是不是下降了,因為學歷越來越高,好的工作不好找,差的工作又不想幹,沒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其次是獎學金部分。但是在本科階段,獎學金覆蓋面是很少的一部分。中國人出來的大部分讀讀博士,那麼才會有免學費加上一個月 1000-2000的生活費,相當於給學校給老師打工。這是兩個概念。

所以即便是一箇中上階層的普通美國人,但是又不是那種學校搶著給你獎學金的頂尖的天才,如果要擠進前20名的私立大學的精英圈子,無論在競爭上、還是在經濟上,壓力其實都挺大的。

除了獎學金,就是貸款。政府有各種低息和免息貸款。美國貸款讀書也是很大一部分。

最後還有打工。但是打工的收入是微薄的。如果在學校打工,基本上是管管圖書館之類,一個小時10塊錢算多了。如果去外面,一般都去肯德基之類的,跟中國比較類似。如果肯吃苦的話,生活費是可以賺回來的。但是如果是私立大學,靠打工賺學費就別想了。

資金、物質和人才的流通成本

美國跟中國一樣,都是大國,有很多州/省組成。美國的各個州也有各自的利益,有時候甚至會有衝突,南北戰爭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即便到了今天,很多州不同的立場也還是很明顯,比如某個州是民主黨或者共和黨的鐵桿支持者,多少年下來都是雷打不動。更何況美國還是個移民國家,各個種族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訴求。

照理說不同的利益集團都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國卻沒有嚴重的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包括資金、物質和人才在內的各種資源能夠充分自由流動。我想這應該從制度和社會兩方面去分析。

前面提到過,美國有著完善的基礎交通設施,而且運營成本相對低廉。幾乎每個人都有車,每年到DMV(相當我們的車管所)去登記一下,幾十塊錢;每兩年做一次尾氣排放測試,也是幾十塊錢。此外沒有政府方面其它的費用。考駕照,也是幾十塊錢,無需任何強制的培訓,只要覺得自己會開了就可以去考。另外就是保險,就看你自己了,一年500-1000 的車險都是在正常的範圍內。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油價也相對便宜,從洛杉磯到舊金山,大概600公里的路程,略長於哈爾濱到瀋陽(550公里),略短於長沙到廣州(700公里)。按照現在的美國油價,開600公里左右的油費大約在5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350元。而且美國高速公里幾乎沒有收費站。

飛機票也相對便宜,從東北角的紐約到西南角的洛杉磯,橫跨整個美國,往返機票加上稅費大約在30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2000元。

所以即便是一個月1000-2000美元的低收入人群,出門旅遊都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

那麼維持這些基礎設施的的錢從哪裡來?

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收了你那麼多的稅,很大一部分用在基礎設施裡。雖然一輛車一年政府只收幾十塊,但是1億輛車就有幾十億。

而且美國的 DMV(車管所)也不是什麼牛逼的單位,員工平均收入也在3-5萬的普通人群範圍內。我所在地區的每個DMV門口掛了一快牌子,顯示著DMV收費的去處,其中行政支出大概佔了10%,大部分還是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中。

航空公司也是如此,就算油費是全世界一個價,但是用的是美國的人員。所以要維持低價的飛機票價格,只有在成本上節省了。空姐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婦女。除了簡單喝的飲料不給其它吃的,要吃的話自己買,美國飛機上的空姐經常推著小推車問你這個要嗎那個要嗎,很像中國火車上的列車服務員。我碰到過幾次連耳塞的不給的,要看電影自己出錢買耳塞。

低價的費用背後就是競爭,美國有10多家主要的航空公司。政府的角色就是不讓你壟斷或者產生壟斷聯盟。競爭一上來,價格就低了。而同時,價格低能夠讓更多的人來坐飛機,資源才能流動起來,社會效益就產生了。

美國政府在管治一個行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考慮兩個因素:第一,行業整體是不是發展了?第二,消費者是不是有更多的選擇,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航空是這樣,電信也是這樣。

除了交通成本,其它也是如此。

美國銀行都是全國聯通,不存在異地取款手續費。手機也是全國聯通,沒有漫遊費和長途費。這就極大地節約了資源流動的成本。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除了這些,再一個就是人口准入制度。

美國的人口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動,沒有我們戶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就業、就學、醫療等問題。但是在美國,公平也不是絕對的。就拿教育而言,一般而言好的州的州立大學就好,相對窮的州州立大學就不好。對於窮州的學生而言,你就不能跑到好的州去上州立大學,因為州立大學對外州學生的學費要高出一大截。

中國現在也不是完全的人口管制,除了北京、上海等幾個大城市,絕大部分城市入戶還是相對容易的。但是正是因為這些人為制度壁壘的存在,所以或多或少地會被誇大很多倍。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一個外地人,去北京發展,工作生活幾年覺得不是很如意。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因素,有個人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但是到最後,我們往往會誇大這個制度的原因,覺得我要是北京本地人的話,肯定要混得更好。

但是就算你在美國,你可以自由地去紐約找工作,不過想要在紐約生存下來,肯定不比外地人在北京生存下來容易,但是美國沒有人為設置的壁壘,因此美國人雖然也罵政府,尤其像現在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好找,但是罵罵也就過了,不會到狠的地步。

因為大家相對都是公平的,你的參照物都大體都是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你思考的時候也就會變得理性。

這一點中國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中國人流動不如美國人那麼多,有其自身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家庭觀念。中國人還是希望能夠跟父母家人住在一起。美國工業化、市場化這麼多年了。孩子大了,都出門了;父母老了,就都進養老院。

從出生到死亡,什麼都是流水線模式化的。所以美國人也在反思,他們的養老體系是不是有問題,尤其是現在養老等社會福利佔據政府開支比例越來越大。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時候就要重新思考人性了。

而中國的家庭觀念除了傳統,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社會階段,除了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完全打破那種小農社會的構架,小富即安的思想還是主流。除非是窮山溝溝裡實在過不下去了,才會出門討生活。而同時流動的成本又是極高,農民工過年回家,路費可能就佔據你一年積蓄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說到最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資源要素的流動問題?

絕對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全國統一招生,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清華;開放北京戶口,也不是人人都能買的起北京的房子的。但是隻有開放,才能讓人迴歸理性,讓這個社會迴歸理性。

很多時候,我們的抱怨、憤怒、害怕都是出於無知或者不理性。我們有時候會厭惡我們平淡無奇的生活,但是如果像大部分美國人那樣能夠定期去紐約這樣的大城市走一下,甚至去外國度假,你可能會覺得那些地方不過如此,那些地方生活也有不好,不方便的地方。

那麼你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心態去對待當前的生活。而對於一些大城市的人而言,你可能一直覺得你生活在最好的地方,但是你如果去其它地方走走,你可能會發現也有不少地方的生活其實比北京、上海都要好。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有時候看到新聞,說一個美國小年輕,才 20出頭,就當選為市長了。然後就得出結論說,美國的民主制度很先進。這多多少少有點斷章取義的意思,至少是不全面的。

第一,美國的市跟中國的市是兩個概念。美國有些人口只有一兩千的小鎮都叫市,City,跟中國的村一個概念。

第二,美國政府的架構和中國不一樣。每級政府都會有不同的職能,而且很少有重疊。具體到最下面的市,一個市長的權力可能是非常小的,能管的事情也就那麼兩三樣。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我們拿電信來說。在中國,最上面的是工信部,以前叫信息產業部。然後每個省都有信息產業廳,每個市都有信息產業局,到了縣級政府,還會有電信局。

在美國,管電信的部門叫FCC,全稱是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翻譯成中文叫聯邦通訊委員會。這個部門不光管電信,而且還管報紙、網絡、電視、廣播。類似於我們中宣部、廣電總局、工信部、新聞出版署加起來的功能。

這個FCC最上頭有5個委員,任何一個黨派不能超過3席,在決定具體問題的時候,5個投票,一人一票,都是公開的。這5個委員都由總統任命,其中有一人為主席。但是總統只有任命權,這個FCC不對總統負責,而是對國會負責。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架構之下,FCC有獨立的行政權力,他們管自己叫independent government agency,即獨立政府機構,不同於政府內閣部門,向總統負責。所以,不管誰當總統,FCC還是能夠獨立行事,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延續下來。

FCC統管美國所有的相關事務。在地方政府,再也沒有類似的主管機構了。所以下面的州、市都沒有電信局之類,你一個州長、一個市長,也是管不了電信的。這樣一比較,說美國電信口的公務員比中國少99%應該不會誇張。美國很多行業主管機構,包括金融、交通等,都是類似的建制。

這個就是有點類似我們的“中央垂直管理”。而有些領域,比如中小學教育,管理權則完全下地方給基層地方政府,聯邦政府的教育部根本不去管中小學的課程作息時間,甚至連統一的教科書的沒有。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美國州政府大樓

所以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分工是很明確的。誰管那一塊,就管好這一塊,決策權、行政權都在你手上。不會有報告一層一層遞上去,要等最高領導說話,再一層一層執行下來。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架構,也是長期發展總結下來的。怎麼樣效率高就怎麼樣來。

再回到FCC,以5個委員領銜的一個部門能不能管好那麼一個全國大攤子呢?我前面講過,美國政府在管治一個行業的時候通常基於兩方面考慮:第一是公眾是不是受到了更好的服務,選擇餘地是不是多?價格是不是合理?第二是整個行業是不是發展了?

FCC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對AT&T的管制。AT&T是美國老牌電信公司。是由貝爾等人創立的。貝爾大家不陌生,就是發明電話的那個人。美國的發展就是一直遵循這條法則:技術創新孕育新型產業,從而推動社會發展。貝爾發明了電話,於是開了公司,經過若干年的擴張,幾乎佔據了整個美國市場。

但是市場是利益驅動的,AT&T一家獨大就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它不願意把電話線架到山溝溝裡去,因為成本高,收益少。第二,它壟斷市場,價格隨便叫。這個時候FCC就出來說話了。說你必須把電話線架到山溝溝裡面去,第二,我要對你的價格進行限制。政府很好地修正了自由市場的弊端。

再後來,到了1996年,AT&T更是被分拆為若干家平行的電信公司,徹底改變了美國電信業的格局。

AT&T相當於我們的民營企業。它被政府分了會不會不服?當然會。美國很多大企業背後也有很多代言人,很多律師,所謂非營利性質的獨立研究所,還有專門公關政府的說客,英文叫lobbyist,這在美國都是一個職業了。這些人都會活動起來。但是最後還是被分了。

原因一是各方話語權的平衡;二是政府不是出於私利,而且依法行事。FCC這樣做背後是由電信法、反壟斷法作為依據,都是站得住腳的。

結果就是作為普通美國人,40幾塊美元一個月的手機幾乎無限打,沒有長途費,沒有漫遊費。如果幾個人一起開個,一個人一個月只要30幾塊就夠了。

所以,美國的政府部門,沒有發改委,沒有五年規劃。如果一定說政府有引導,那主要是給科研機構大量資助。新的技術能夠帶來新的產品,一個公司如果能夠研發出一個好的東西,消費者認可的話,自然能夠做大。

如果發現問題的話,政府再出來規範。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必須形成一個受法律保護的全國性的自由市場。所以這些行業主管部門,政府基本上只起到一個監管的作用。在政府和企業之間,還有一些行業協會,這些行業協會行使了中國某些政府職能,比如對於行業標準的設置等等。

除了行業主管部門,還有一些是公共服務領域的事情,比如政府要規劃某個地塊,建立一個公園或者圖書館之類,這必須由政府主導了。這個在美國效率就要比中國低很多了,中國領導一拍板,立馬開工。

深入瞭解美國的教育、社會流通規律後,才發現不過如此

芝加哥千禧公園

美國做事講規矩,一輪一輪的論證,直到覺得萬無一失了才開工建設。芝加哥的千禧公園,從頭到尾花了10年才建好。在上次芝加哥申奧的時候就被對手攻擊,說你們效率太低了。

所以這個確實是民主制度的一個弊端。工期拖得很長,不僅要設計好規劃好,面面俱到,施工起來又要講環境,不能擾民,不能黃沙滿天,還得保證工人權益,不能夜以繼日。我住的隔壁修地鐵,修了四年還沒修好。但是美國的東西一旦建好了,卻是經久耐用的。幾十年、一百年都可以用下去。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資金來源問題。美國地方政府手頭的錢是非常有限的,又不能問銀行大筆的貸。

所以中國政府的官員請他們來中國,他們確實沒錢,沒這個預算。政府一旦缺錢,停下來變爛尾樓的情況也有。所以美國的地方政府有的其實很窮。像前段時間說加州政府要破產。因為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稅收,經濟差了,房子賣不動了,稅收自然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