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八個新趨勢

當前,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下,新聞傳播格局正在進一步發生深刻的演變,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呈現新的趨勢,值得業界關注。

其一,發佈主體多元化,媒體、政務發佈、自媒體三分天下。

信息傳播正在從專業媒體主導的精英傳播向社會廣泛參與的大眾傳播轉變。從新媒體內容供給主體來看,目前已形成媒體、政務發佈、自媒體三分天下的格局,傳播媒體基本完成“兩微一端”佈局,政務發佈基本形成覆蓋中央部委、省、市、縣四級發佈體系,同時,不容忽視的是,自媒體從業人員已超過300萬。當然,“三國殺”更要“三國合”,媒體的競合應以專業的發佈、權威的信息等為目的,同時與政務發佈多協同,對自媒體則要以開放的心態,團結引領。

其二,與受眾的關係正在發生重構,媒體的影響力取決於對用戶的聚攏和吸附力。

新媒體時代,媒體和受眾關係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媒體和用戶之間隨時都要進行信息、觀點、情感的交流交鋒交融,從簡單交流到深度參與,甚至出現了微信、微博、抖音、快手這樣完全由用戶提供內容的平臺,媒體與用戶的關係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共同體、價值判斷的共同體、情感傳遞的共同體。可以說,用戶的停留時長、參與程度代表平臺對受眾的吸附力,這是構成媒體視為生命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基礎。

其三,從可讀到可視,短視頻將成為主要的傳播形態。

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這是新媒體演進的重要方向,短視頻將成為未來傳播的主要形態。未來,網絡速度將大幅提升,拍攝製作上傳的門檻大大降低,短視頻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移動端的短視頻並不是簡短的傳統電視視頻,其要訣是同期聲、大字幕、視頻的前20秒等要素。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移動化、社交化結合起來的社交短視頻有可能引發增長的“神話”。

其四,新聞內容被重新定義,泛資訊內容快速拓展。

手機天然是一種伴隨性、生活化的媒介形態,承載的內容註定和傳統媒體不完全一樣,特別是近年來社交媒體和算法推薦的流行助推了碎片化、消費屬性的泛資訊內容快速拓展,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資訊、生活服務、健康知識、娛樂視頻等泛資訊大規模進入內容生態,滿足了人民信息消費的需求,同時也帶來了過度娛樂化、偽科學的問題,因此,在泛資訊內容的發展過程中仍有一段路要走。

其五,優質內容價值迴歸,付費閱讀成為值得探索的模式。

付費閱讀的初級階段,人們在海量信息中尋找有價值的內容,問答平臺應運而生,隨著發展的深入,2017年付費閱讀市場規模達到49.1億元,短期看,中國內容付費市場還不會迎來爆發式增長,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國互聯網免費模式由來已久,較難改變;二是互聯網內容生態真正值得付費的優質內容仍然十分稀缺。

其六,移動端出現馬太效應,平臺化贏得競爭優勢。

有人說,傳統媒體的內容越做越好,同時,商業平臺也越做越大。在資本技術的推動下,用戶、流量呈現出新的趨勢,少數幾個產品瓜分了移動資訊大部分市場份額。事實證明,能做出優質內容不一定能做出超級平臺,缺少自主可控的平臺便很難掌握話語權和影響力。為此,發展新媒體應向平臺化方向發展,搭建兼具主流價值和創新活力的內容生態。

其七,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人工智能由概念進入實操階段。

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已經由早期的概念進入產品形態,智能推薦、語音識別、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正在重塑新聞生產和傳輸的各個環節,某種意義上講,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智能移動互聯網正在蓄勢待發。未來已來,我們有必要做好準備。

其八,算法推薦會成為一種方法論,改變信息傳播的邏輯和規則。

傳統媒體的目標受眾更多是某一群體,而新媒體的用戶是個體,是一個個具體的你我他,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算法推薦可以決定內容分發的路徑、速度。從趨勢上看,算法不但是一種技術,更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方法論。未來一個平臺的競爭力將取決於數據、算力和算法。一方面要掌握海量的內容數據,另一方面要掌握海量精準的用戶數據,為此,我們要有云計算的能力,要建立自己的算法,要通過學界與業界的溝通,揚長避短,研究推出體現價值取向的主流媒體算法。

當然,做成這些事情並不容易,需要進行技術、內容、數據等方面的準備,同時,也需要和業界加強聯繫,共同打造健康有序的互聯網發展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