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斷奶的幼犬常有「翻腸子」,其實是和體內寄生蟲有關

幼犬2到3月齡時,會有拉稀現象,俗稱"翻腸子"。這與民間說的"吃鹹了"、"吃撐了"無關,是體內寄生蟲性腸炎。

大部分幼犬都有腸道寄生蟲,由媽媽經胎盤或乳汁感染。由於幼犬的腸腔細,寄生蟲相對數量多、個體大,造成幼犬食慾不振,消瘦,發育遲緩;便秘或腹瀉,腹痛,嘔吐,腹圍增大。個別幼犬可引發小腸套疊,或者脫肛。嚴重感染可導致嚴重併發症而死亡。

成犬的寄生蟲感染一般呈隱形,所以即使沒有在糞便中發現蟲體,也應該按時驅蟲。

剛斷奶的幼犬常有“翻腸子”,其實是和體內寄生蟲有關

體外寄生蟲:

即我們常說的跳蚤、蝨子、蜱等。不僅危及愛犬健康,也會傳染給人。

體內寄生蟲:

主要是由蛔蟲、鉤蟲、絛蟲、球蟲等。這類寄生蟲一般不具有傳染性,但是對狗狗的危害極大。在這裡我們就重點說一下狗狗的體內寄生蟲病。

剛斷奶的幼犬常有“翻腸子”,其實是和體內寄生蟲有關

蛔蟲

一般由受感染的母狗傳給小狗。它們的卵和幼蟲可以穿過胎盤,感染子宮裡的小狗,卵也會滲入母狗分泌的乳汁裡。

症狀:經常性的嘔吐,拉稀或軟便,特別是稀便中有拉絲情況。嚴重的嘔吐物和腹瀉物中會有活蟲蠕動。同時,狗狗消瘦,幹吃不胖,毛色雜亂無光澤。但是通過便檢查未必能發現蟲卵,這需要狗狗主人平時細心觀察。

絛蟲

一般是狗吞食受絛蟲感染的害獸(例如老鼠),或被攜帶絛蟲卵的跳蚤傳染。所以,獵犬或受跳蚤侵擾的狗最容易感染絛蟲。

症狀:嚴重感染時呈現食慾反常(貪食、異嗜)、嘔吐、慢性腸炎、腹瀉、便秘交替發生、貧血、消瘦、容易激動或精神沉鬱,有的發生痙攣或四肢麻痺。

絛蟲呈帶狀,多出現在狗兒的糞便上或在肛門附近爬行。當暴露於空氣後,便縮小變幹,糞便中和小狗的肛門周圍可發現米粒一樣的蟲卵。還可能發現小狗吐出4到10公分長的蛔蟲。

鉤蟲和鞭蟲

生長在潮溼的土壤,經常在草地奔跑的狗最容易受感染(尤其是在溫暖潮溼的氣候下)。住在狗舍、在公共草地上活動的狗最常感染這類寄生蟲。

症狀:患犬可視黏膜蒼白,被毛粗亂無光,食慾減退,異嗜,嘔吐,消瘦,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現,糞便帶血或呈黑色,有腐臭味。鉤蟲的幼蟲侵害皮膚時可引起皮炎,奇癢,有的出現四肢浮腫、口角糜爛等。嚴重的出現發熱、嚴重貧血、昏迷、死亡。

犬惡絲蟲

經由蚊子等昆蟲傳播,常見於蚊子肆虐的地區。高風險區包括美國東南和中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澳洲、日本、中國、東南亞各國、非洲西部和南部等。

肺線蟲感染越來越普遍,經由狐狸的糞便、蛞蝓和蝸牛傳播。接觸到任何一種寄主都有可能受感染。

症狀:最早出現的症狀是慢性咳嗽,但無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狀,運動時加重,或運動時病犬易疲勞。隨著病情發展,病犬出現心悸亢進,脈細弱並有間歇,心內有雜音。肝區觸診疼痛,肝腫大。胸、腹腔積水,全身浮腫。呼吸困難。長期受到感染的病例,肺原性心臟病十分明顯.

剛斷奶的幼犬常有“翻腸子”,其實是和體內寄生蟲有關

正確的驅蟲

一般在幼犬斷奶後就應首次驅蟲,6月齡以下幼犬最好每月驅蟲1次,成年犬每季度驅蟲1次,種母犬在配種前驅蟲1次,哺乳母犬可與仔犬同時驅蟲。

為了提高驅蟲效果,最好在每次驅蟲前進行糞檢,根據糞檢結果,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使用驅蟲藥可將體內寄生蟲驅殺。由於寄生蟲的生長有一定週期,用藥時間也應配合這個週期進行。因此建議您到可靠的寵物醫院,索取相應的藥物和有關服用方法的指導。

有吃生肉習慣的犬或有跳蚤寄生感染的犬,腸道內很有可能寄生有絛蟲,因為生羊肉和跳蚤可能就是絛蟲的中間宿主。患犬的肛門周圍的被毛上粘有米粒似的白點,有時它們還可以動。也有的時候在糞便裡也可以見到乳白色的絛蟲節片。驅絛蟲的藥物和驅蛔蟲的藥物不一樣,具體用什麼藥要與獸醫大夫聯繫後再定。

經常在室外活動的犬應每年驅蟲四次(每季度驅蟲一次)。對於從不外出或主要在屋內飼養的犬,可以在每半年或免疫注射時,帶糞便到獸醫診所內檢查蟲卵。檢查到什麼樣的蟲卵,便給犬喂相應的驅蟲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