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河南“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河南有個“塞罕壩”。

河南民權林場申甘林帶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4公里,面積6.9萬畝,為亞洲十大、中國四大平原人工防護林之一,被譽為黃河故道上的“綠色長城”,被稱為河南“塞罕壩”。

流連於此的文學家說,這是一方熱土;畫家說,這是一方秀土;歷史學家說,這是一方厚土。讀罷青年作家歐陽華的《申甘播綠記》(《申甘播綠記》,歐陽華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不能不驚歎於他們觀察之細緻、思考之深邃。無聲的歷史,在此脈動乃至跳躍:68年前,沙丘連綿無邊,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苦楚貧瘠;68年後,碧野翠色慾流,林海鬱郁蒼蒼,四時鳥鳴,富庶太平。從“狂風黃沙枉斷腸”到“林海滔滔百萬兵”,靠什麼造就了綠色傳奇?

這裡的風光,鋪陳生態之美。清風在葡萄架裡輕輕地遊走,蝴蝶在樹林裡上下左右翻飛。引黃乾渠潺潺東流,蔥蘢樹木華傘如蓋,多情鳥兒縱情歌唱。一片刺槐林連著一片泡桐林,一片苦楝林連著一片楊樹林,一片桑樹林連著一片柳樹林,一排排東西向排列整齊,南北錯落有致。刺槐堅忍不拔,春來一樹芬芳,夏來濃蔭匝地;泡桐筆直偉岸,春來花開絢爛,夏來直聳蒼穹;苦楝俊秀挺拔,春來紫花滿樹,夏來陰翳連綿。密林間畫眉歌唱,婉轉悠揚;斜陽下牛羊哞咩,安然歸來。

這裡的人民,演繹奮鬥之美。行動,是理想最高貴的表達。造林人篳路藍縷、播綠故道的連綿群像,堪與五彩斑斕的風景媲美:祖孫三代接力造林、默默付出的翟際法、翟魯民、翟文傑,接力佈設綠色,給申甘林帶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投身工作、無私奉獻的老場長康心玉,激情滿懷地來到黃河故道,心裡只有這片蔥鬱的樹林;投身林海、誓讓沙荒變林海的佟超然、張玉芝,一對來自異鄉的熱血青年,在此寫下忠於職守的篇章;林業勞模“老堅決”潘從正,耄耋之年初心如新,踐行著“活著俺栽樹,死了俺也要守著林場的樹”的誓言;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護林的底世俊、李東亮,默默地駐守在林間小木屋,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土地……正是他們年復一日的勞作,昔日狂風肆虐、黃沙蔽日的黃河故道,才成了碧波萬頃、風景宜人的綠色長城,他們的身影是林區最美的風景!

這裡的氣象,折射精神之美。68年來,三代林場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鑄造了艱苦奮鬥、牢記使命、甘於奉獻、戰天鬥地的“河南塞罕壩”精神。“防風治沙是我的職責”“死了也要守望林區”,是牢記使命、忠誠履職的職業操守;餓了啃口乾饃,累了沙窩支個帳篷,和衣休憩,是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精神品質;總結出“高栽楊槐低栽柳”的栽種方法、“坑挖深、土埋實、樹行與風向垂直”的種植技術,楊樹、刺槐良種選育始終領先全國,是勇於探索、科學實踐的創新意識。他們的平凡壯舉,展現了河南林業人的淳樸形象,彰顯了中原兒女創造創新的出彩之旅。

如此斑斕的風景、如此偉岸的風采、如此美好的風貌,既有予人愉悅的物相之美,更有予人震撼的精神洗禮。本書作者歐陽華感慨地說,她是哭著、笑著採訪寫作的。沾著泥土的資料,冒著熱氣的故事,帶著露珠的採訪,讓她更深刻地領略了林業部首任部長梁希對造林人的定位:“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是新中國的藝人。”這些可敬可愛的林人、藝人,與其說播綠於黃河故道,不如說播種希望、為未來播種希望,繪就五彩長卷、文化長卷。當您徜徉林海,聆聽陣陣風濤,虔誠地放飛心靈,暢快地“森呼吸”時,請與那些樹、那些花、那些人“說說話” (陳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