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寫景詩,如詩之畫,如畫之詩,驚艷了千年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想象奇絕,是和他的豐富遊歷分不開的。有人統計過李白的詩文,綜其一生,他遊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李白一生遍遊名山大川,正是因為這豐富的遊歷,才使他心中有物,筆下生花,寫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望天門山》就是一典例,此詩是李白於開元十三年(725)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寫景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李白的一首寫景詩,如詩之畫,如畫之詩,驚豔了千年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

李白的一首寫景詩,如詩之畫,如畫之詩,驚豔了千年

這是李白寫景詩中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優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

“天門中斷楚江開”著寫出浩蕩東流的江水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山本為東西二山,詩人這樣處理,就使讀者不由得感到楚江奔湧的氣勢之大:那天門山就像是被楚江的怒濤衝成了東西二山一樣。“開”字用得妙,描寫了一瀉千里的長江,勢如破竹,撞開天門,表現出大自然雄偉壯麗的景觀。

“碧水東流至此回”借水勢寫天門山,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回”字用得妙,它極為傳神地表現出兩山之間縫隙狹窄,便原本浩闊的江水至此窄道時,在強大阻力的作用下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

李白的一首寫景詩,如詩之畫,如畫之詩,驚豔了千年

“兩岸青山相對出”寫詩人舟行江上所見兩山之感。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出”字將靜止的天門山寫活,詩人所乘的舟處在行進之中,因此所見景物是動態的。詩人不寫舟越來越向天門山逼近,反寫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流露出詩人面對此景的驚奇喜悅之情。

“孤帆一片日邊來”一葉孤舟從水天相接處駛來,宛如來自太陽昇起的地方。尾句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青山對遠客似有情,張開臂膀歡迎,這撲面而來的天門山就像主人迎接遠客一般,熱情而周到。如此奇偉的想象,飽含詩人對天門山的情感,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全詩形象雄偉,意境開闊,乃如詩之畫、如畫之詩的千古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