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鄉:小吊瓜 大產業

走進陝西西鄉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的吊瓜種植基地,綠色的藤蔓掛滿枝架,累累果實懸吊在空中,長勢十分喜人。該村吊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清正在與大家一起交流種植、管理吊瓜的經驗。

“普通吊瓜籽只賣13元1斤,加工成商品瓜籽後每斤能賣30-40元人民幣,重要的是我已建起了自己的電商銷售渠道,吊瓜籽、幹豇豆以及麥李子等特色產品俏銷全國大中城市。今年全縣發展吊瓜種植面積1.2萬畝,加上雨水又好,吊瓜豐收在望,預計全縣吊瓜產值將突破3000多萬元。”王文清興奮地說。

談起去年的吊瓜收入,村裡的貧困戶陳天根非常激動。在鎮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他種植的吊瓜喜獲豐收。“除去成本,光吊瓜就淨賺4萬多元。放在以前,這個數字的收入,我想都不敢想!”對於今年年底脫貧“摘帽”,陳天根信心十足。

陝西西鄉:小吊瓜 大產業

陝西西鄉縣白龍塘鎮黨委書記楊邦安(右)介紹吊瓜的生產情況

碾子溝村是西鄉縣建檔立卡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340人。村裡因為沒有優勢產業,脫貧任務十分艱鉅。3年前,白龍塘鎮結合該村實際情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為村子開出了大力發展吊瓜種植的脫貧“藥方”。在政策和技術的扶持下,碾子溝村吊瓜連年豐收,村民腰包日漸鼓起,全村貧困戶對早日脫貧充滿希望。

多年來,白龍塘鎮因地制宜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實行“一村一產業,一戶一措施”,重點打造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符合當地實際的優勢產業,為脫貧攻堅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精準施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關鍵在於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在激發群眾增收致富積極性的同時,白龍塘鎮黨委、政府還積極為貧困戶尋找合適的致富路徑。通過走訪調研,邀請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科學研判,最終決定通過發展產業助推精準脫貧。

為保障產業脫貧能夠如期見效,該鎮成立由黨委書記楊邦安任總指揮的脫貧攻堅工作指揮部,選派年富力強的幹部專職負責,主抓工作推進和落實。11個村(社區)也高標準建立起了脫貧攻堅作戰小分隊。所有工作實行“掛圖作戰,按圖銷號”的推進方式,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保證產業脫貧工作穩步推進。只有開對“藥方”,才能治癒“窮根”。經過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在第二輪貧困戶名單公示中,該鎮的貧困戶數量減少了千餘人。現在,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一村一品,產業特色優勢突出

“我們村已發展吊瓜1730畝,年產瓜籽50萬斤,銷路很暢,商品瓜籽供不應求!”談起吊瓜產業發展前景,碾子溝村黨支部書記魏世田信心百倍。

像碾子溝村一樣,白龍塘鎮其他各村也制定出了自己的產業發展佈局圖。朱家埡村主要種植玫瑰花;沈坪村重點種植油牡丹;龍王、貫溪村發展大棚木耳實現人均增收;豐寧、劉院、田禾等村分別以茶園、食用菌、養殖土雞為主;響洞村發展香櫞示範基地……各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佈局,為6個貧困村整村退出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可貴的是,該鎮通過電商實現“小產業”與“大市場”的緊密對接,為更多的農產品找到了市場,積極推進產業發展。

據瞭解,西鄉縣2018年共謀劃產業發展項目923個,整合資金2.19億元;制定出臺了特色產業項目立項指南,產業發展(脫貧)獎補辦法,完成了2018年特色產業項目的申報、審批和下達;今年共編制農業特色產業項目183個,覆蓋91個貧困村、47個非貧困村,帶動貧困戶8921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