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梁好:校訓「撞臉」源於辦學理念不明

近期,有機構對2454條中國的校訓進行統計發現,4詞8字的對仗式校訓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其中,“德”字出現的頻率高居榜首,“學”“行”“求”“新”緊隨其後;“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等詞,在校訓中最為通用。

校訓是學校辦學精神與辦學理念的核心,具有較強的指向性,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校本化表達,是學校辦學思想的高度凝結,是師生價值觀的方向性引領。好的校訓讓人過目不忘,銘記在心,成為行動的指南,精神的源泉。然而,現實教育生活中,校訓同質化現象卻相當普遍,“求實”“創新”“團結”“奮進”等字眼被廣泛運用,從校訓中,很難看到管理者的思想,看到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特色。

校訓同質化問題,本質上在於學校管理者沒有深入思考學校的辦學理念,提煉學校的辦學思想,挖掘學校的精神內涵。一些學校管理者在辦學過程中,將教育管理等同於行政管理,校長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官員”,因為沒有對教育的深厚情懷,沒有對教育的深刻理解,沒有對教育的獨特認識,就很難關注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精神,因而,校訓照搬照抄,成為形式化的擺設,也便成了一種自然。

因為督學的身份,我曾走訪不少學校,其中不乏一些區域範圍內口碑較好的“名校”,在這些學校裡,居然看到兩處內容迥異的校訓。由此可見,學校管理者根本沒有把校訓當回事,只是看作一處物化的景觀而已,這樣的校訓能夠得到師生的認同,能夠指引學校發展的方向嗎?

校訓的設定不是哪位校長的心血來潮,更不是隨性的“拿來主義”,而應基於學校歷史傳統,經過全校師生深入挖掘,通過集體的智慧創生髮展的思想成果。特別是近年來新建的學校,學校管理者更應當通過研製校訓,凝聚全校教師思想認知,進一步明確學校辦學方向,找到辦學思路與出路。

當然,校訓並非不能複製,不能借鑑,不能學習。校訓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個性化表達,也是教育普性價值的生動闡釋,校訓過於求新求異,難免步入誤區,也使校訓的教育取向過於窄化,不利於對學生的全面引領,不利於對教師的有效激勵。

無論是自主創生的校訓也好,還是綜合借鑑的校訓也罷,最關鍵還是要發揮校訓的教育價值與作用。一方面,要深度詮釋校訓,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讓校訓深入人心,融入全校師生的心靈,成為全校師生的價值共識。另一方面,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與教育管理工作中,將校訓作為工作指南,全面貫徹落實校訓涵蓋的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將校訓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觀滲透到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切實發揮校訓的引領作用。

(作者梁好,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註來源,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