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75億的這手好牌 爲什麼被噹噹打爛了?

噹噹終於願意把自己賣出去的時候,卻很有可能面臨無人接盤的局面。

據報道,噹噹作價75億元被海航收購事宜一拖再拖,或可能面臨流產。噹噹方表示,一切以官方聲明為準。

作為國內最早期的電商平臺之一,噹噹在圖書電商嶄露頭角時,阿里、京東、拼多多還未誕生。可自從與京東大戰之後,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如今落到賣身的窘境。

收購迷局

既然選擇賣身,肯定是希望賣個好價錢。

今年3月,海航繫上市公司天海投資計劃收購噹噹一事,出乎市場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是面對市場份額被不斷壓縮,噹噹出售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歸宿;另一方面是海航也想向互聯網方向轉型,兩者各取所需。


價值75億的這手好牌 為什麼被噹噹打爛了?


4月11日,天海投資發佈公告:公司擬以 6.23 元/股的價格發行 6.52 億股,並支付 34.4 億元現金,初步作價 75 億元收購噹噹科文 100% 股權及北京噹噹 100% 股權。公司同時擬募集不超 40.6 億元配套資金。而且本次交易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的變更,交易完成後,俞渝和李國慶合計直接持有公司16.49%股份。

如今,海航系還未與噹噹正式達成交易,在外界看來75億元是引發熱議的焦點。在業內人士看來,收購價格高於2年前噹噹私有化退市的5.5億美元,溢價過高。

而且海航系今年多次被爆出負債率過高,資金鍊告急。在海航缺資金的情況下,如果花高價收購噹噹,顯然不是明智之舉。這就有了海航系75億元收購噹噹事宜,或將流產的消息。

據公開消息報道,海航今年以來多次出售旗下物業資產,以回籠資金。而且減少投資,為了維持企業正常運轉。

多種因素的疊加,導致海航收購噹噹的事宜被擱置,或可能將流產。

敗於京東

噹噹網於1999年11月成立,早期從網上賣書拓展到其他品類。上線後3個月就獲得了風險投資,2004年2月時,獲得750萬美元的第二輪風險投資,這在當時是一筆鉅額的款項。

據噹噹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其銷售額快達到全網零售總額的近一半,並且還在飛速增長。也就是在那一年,噹噹拒絕了亞馬遜的收購請求,堅持自主發展。此時,風光無限的當當萬萬沒有想到3年後誕生的京東,未來會成為它最大的勁敵。

經過多年的發展,噹噹於2010年12月8日在美國紐交所正式IPO,還在上市喜悅中的當當卻遭到了後來者京東的挑釁,直接針對圖書開啟價格戰。


價值75億的這手好牌 為什麼被噹噹打爛了?


2010年12月10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微博上表示,“京東的圖書比對手便宜5%-10%,不過不給力,準備每本書比競爭對手便宜20%”。在外界看來,矛頭直指噹噹網。

隨後,京東通過低價促銷策略,對當當發起“價格戰”。噹噹也豪不示弱,主動參戰。儘管京東在這次戰爭中,沒有獲得利潤回報,卻一舉打響了自己的品牌。而噹噹網卻因為這次價格補貼戰,影響到了公司的業績,隨後噹噹股價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而此時,京東也正好處於通過資本來佔領市場的擴張期,通過價格補貼戰,一方面搶佔了當當網的一部分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也更看好京東的未來。

2011年9月,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針對京東3C業務發起價格戰,希望以雪前恥。而京東卻直接把價格降到成本價,來對抗噹噹。加上京東物流和配送方面的優勢,讓噹噹在這次戰役中並沒有佔到便宜。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噹噹來攻擊京東3C市場,簡直是以卵擊石。畢竟京東靠3C起家,也是它的主業,而且當時劉強東背後有廣大的資本資金支持。”

隨著京東與噹噹接連的戰爭,前者取得了成功。天貓和蘇寧易購(12.550, -0.13, -1.03%)也開始爭奪圖書市場,讓噹噹網絡圖書市場頭把交椅的地位受到威脅。

迷失電商時代

噹噹由於在價格站中的失利,其業績壓力隨之增加,而被迫採用多元化的發展戰略。2012年4月,推出自有家居品牌“噹噹優品”;2013年5月,推出服裝尾貨特賣頻道“尾品彙”等。

在廣大用戶以及李國慶俞渝夫婦看來,噹噹網仍然定位為網上書店。而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規模已經比較成熟,並且也在不斷地擴充品類,讓噹噹的多元化轉型之路困難重重。同時,噹噹漸漸掉出電商平臺第一陣營。

再者,國內的資本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其他電商平臺大多數通過不斷地融資而開啟迅猛擴張之路,而噹噹網更像是“夫妻店”,不想過多的引入外來資金,而稀釋李國慶夫婦的股權。


價值75億的這手好牌 為什麼被噹噹打爛了?


有知情人士表示,“噹噹的問題主要歸因於李國慶夫妻本身,因為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創始人更要與平臺共同成長,把握市場發展趨勢,要學會放權,把具體的事務交給職業經理人或者專業的人才,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親力親為。創始人更多地應該把握戰略方向,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李國慶夫婦為了維穩,更多地追求利潤,而不願意擴張,噹噹的這種戰術已經不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玩法。而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卻通過大額融資,來實現快速增長。”

據公開資料報道,不僅亞馬遜,而且騰訊、百度都曾想投資入股噹噹,卻被拒絕,原因是噹噹不想股權被稀釋。特別是騰訊在2014年3月戰略投資京東,給予京東巨大的流量資源,讓噹噹與京東、淘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此時,國內的電商平臺已經基本形成“622”格局,阿里系佔60%的市場份額,京東佔20%,其他平臺合計佔20%。而噹噹的市場份額卻越來越少,股價逐漸下跌,直到2016年9月,完成私有化退市,退市時市值約為5.5億美元。

縱觀中國電商平臺發展史,噹噹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雖然有市場變化太快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李國慶夫婦對公司控股權太過看中,沒能權利下放,導致在資本盛行時代漸漸落伍。

不管誰會接手,噹噹還能不能維持在75億元的身價是重點,畢竟眼前來看,海航放棄收購噹噹或將成為事實。

如果海航終止收購,那麼,噹噹的歸宿又將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