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04期導言丨創新是一種想法,更是一種做法


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04期導言丨創新是一種想法,更是一種做法

無論是企業還是社會組織,阻礙社會創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固有的思維模式、傳統的投資路徑、文化偏見等,這些因素通常是難以徹底消除的。因此,在社會創新的實踐中,創新者需要不斷應對這些阻礙和挑戰。本期《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用了相當的篇幅,為大家介紹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04期導言丨創新是一種想法,更是一種做法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一些著名的投資專家紛紛宣稱,世界已經擁有了解決氣候危機所需的成熟應用方案——成本極速下降的高效清潔技術,像太陽能、LED(發光二極管)燈和電動汽車等,投資者和政府應集中力量支持這些可商業化的方案應用。然而,這種論斷可能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人們會因此質疑資助早期研發的必要性,同時還可能造成另一種競爭,即究竟應該資助哪個階段的方案。實際上,早期和後期方案的投資是相輔相成的,最有效的投資組合,無疑需要關注整個“持續創新過程”,包括從概念構想到商業應用,再到產生廣泛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作為一種解決方案,其構思、開發和應用是一體化的,彼此無法分離。將創新和應用截然分開的做法,顯然不妥。在這一點上,本期的專題文章《投資缺口危機拯救地球的努力》認為,慈善投資家們應該保持“投資天平”的平衡,更多地去關注創新的初始方案,從而填補早期投資缺口。

我們目前廣泛使用的測量方式,是基於績效的問責型測量, 它把測量和獎懲聯繫在一起,關注其準確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測量能夠改變世界嗎》一文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測量模式——催化型測量,它強調跨界性、創造性和協作性行動,而不是隻讓行動者對事先設定的進程和目標負責。在慈善領域常見的社會創新中,由於多元化的組織背景、不同的相關參與方等因素的制約,人們往往很難確定清晰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更合適的辦法是在測量上下功夫,要使用那些不會簡化目標的測量項,從而激發討論、吸引新的變革參與者,鼓勵新的夥伴關係,促進共同探索活動。簡而言之,就是要開啟對話, 而不是讓測量終止合作與行動。

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04期導言丨創新是一種想法,更是一種做法

除了合作和可持續性行動,社會創新也可以靠製造議題異軍突起。《領域催化者組織如何激發社會變革》一文把靠引領議題而完成社會倡導的組織或機構稱為“領域催化者”。領域催化者在應對挑戰時,通常都秉承“打贏一場戰役”的宗旨,專注做事,而非建立共識和自身的永久存在。文章通過分析“根除瘧疾、實現婚姻平等、大幅降低青少年吸菸率”這三個議題的突破性進展,歸納那些完成了人口層面變革的領域催化者的特點、行動策略等,值得借鑑。

本期的案例研究則把目光聚焦在南美洲國家—哥倫比亞的“家庭福利錢櫃”上。這個有稅收資助的非營利型福利組織,是一種獨特的官民合作模式,在哥倫比亞國內有“春城”美譽的麥德林市已有60 多年的歷史。這種模式是否能持續推動中產階層的繁榮發展? 讀者在閱讀之後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

如何用技術的手段解決效率問題?不僅是企業,公益組織也需要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本期的中文特稿將聚焦為公益技工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的靈析,看它是如何從一個小流量的志願平臺,逐步升級到引導公益行業創新發展的。

社會創新從來不只是一種想法,更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做法。做法往往比想法重要得多。

《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編輯部2018 年5 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