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黨建工作助推脫貧富民

吳忠日報記者 杜曉明

近日,走進鹽池縣惠安堡鎮大壩村,一排排房屋院落整齊劃一,一條條寬闊的道路乾淨整潔,一面面裝點過的牆畫生動漂亮。然而就在十幾年前,大壩村還是典型的空心村,村莊面貌貧窮落後。從一個大山深處搬遷來的貧困村莊發展成人人羨慕的黃花產業富裕大村,大壩村的變化離不開鎮村幹部“凝神聚氣壯產業,黨群一心強幫扶”的務實作風。

在發展黃花產業之初,大壩村裡幾戶零零星星、無序發展的黃花種植根本形不成氣候,村民掙不到錢,紛紛剷掉黃花,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又種上了玉米。

一方群眾能否脫貧走上致富路,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可持續穩定發展的脫貧富民產業。惠安堡鎮黨委理清這個思路,堅定不移地抓產業、育產業,引導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黃花產業。該鎮及時採取領導包村、幹部包組、黨員包戶的“三包”和責任到村、到組、到戶的“三到”工作機制,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帶領村幹部、黨員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黃花種植技術。大壩村從2014年開始推廣種植黃花,2016年已初具規模,目前大壩村黃花種植面積達到5700畝,總收入達到2000萬元,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大壩村黨支部書記劉旭說:“我們堅持走黨群共富聯合體發展的脫貧富民路子,採取‘2帶,1+10’幫帶模式,即由村幹部帶頭、種植大戶帶動,1名黨員幫帶10戶貧困戶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老百姓種植技術缺乏、銷售信息不暢、僱工難等問題。”

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惠安堡鎮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人均在黃花產業上增收3000元以上。

近年來,鹽池縣始終把脫貧富民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把黨建工作作為最大的保障、最大的動力,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脫貧富民、鄉村振興戰略中,讓黨旗在脫貧富民一線上高高飄揚。

鹽池縣大水坑鎮二道溝村創業青年楊彥昭經鄉鎮黨委多次邀請返回家鄉,成立湖生種養合作社,示範帶動161戶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2017年,合作社社員戶均增收3000元,楊彥昭也於當年入黨。該縣注重從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等群體中選拔村黨組織帶頭人,堅持從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在外創業能人中物色苗子,主動“召回”有奉獻精神、能創業致富的在外創業能人回村創業,助推脫貧富民。

據瞭解,鹽池縣還積極引導各村黨支部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產業帶動型、金融造血型、光伏促動型、土地增值型等發展路子,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7年底,全縣102個村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