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富聯上市整四個月,首次跌破發行價,市值蒸發2491億

文|周康

作為昔日稀缺標的,頂著獨角獸的光環,工業富聯(601138.SH)登陸A股首日掛牌後即封漲停,上漲44.01%,市值逼近4000億元。這也讓富士康市值輕鬆超過海康威視,成為A股最大的科技股,同時也超過了BATJ中的京東。

然而在A股交易整整四個月的檔口,便跌落神壇。今天,工業富聯股價首次跌破13.77元的發行價,收盤於13.72元,市值回落至2702億元,較高點(5193億元)縮水超過47%,市值蒸發2491億元。


工業富聯上市整四個月,首次跌破發行價,市值蒸發2491億


工業互聯還是代工廠?

2018年以來,中國證監會開通獨角獸IPO的綠色通道,工業富聯首吃螃蟹:36天快速“過會”,擬募集資金271.2億元全部獲批。

而作為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鴻海精密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之所以命名工業富聯,不用眾所周知的富士康,就是希望其從全球代工廠,能夠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企業的龍頭。

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指出,工業富聯是世界最高級的科技公司,“要打造成優質的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分享更多的價值”。

郭臺銘也在公開場合透露,以工業互聯網公司為主體上市,能夠幫助工業富聯取得更高的估值。原因在於,製造業毛利趨於一致,想象空間不大,而且越是大公司越難。

然而真實情況卻是事與願違。

據工業富聯上市後的首份財報顯示,工業富聯2018年上半年營收1589.9億元,同比增長16.29%,實現淨利潤54.4億元,同比僅增2.24%。此外,掩蓋在上半年業績之下的,則是工業富聯第二季度13%的營收增速和0.36%的淨利潤增速。

據第一手機界研究院發現,工業富聯2015年至2017年的淨利潤率分別為5.26%、5.27%和4.48%。同期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0.50%、10.65%和10.14%。不斷走低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和製造主業屬性不無關係。

成敗皆蘋果

2007年,喬布斯發佈了第一款iPhone,郭臺銘看到了機遇。在與喬布斯多次洽談後,富士康拿下了iPhone的代工生意,並逐步發展成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

隨著iPhone奠定全球霸主地位,逐步走向高峰時,富士康同樣賺的盆滿缽滿。不過隨著近兩年iPhone銷量逐漸下滑,富士康也受到了最直接的影響。

今年蘋果秋季發佈會一口氣發佈三款新品,而且其中有一款特意為中國市場準備的雙卡雙待新品,可謂是誠意十足,不過,資本市場卻不大買賬,富士康在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的股價在上市衝高後一路走低,上市僅僅四個月後就跌破發行價13.77元。

來自香港投行的觀點認為,“工業富聯大股東鴻海精密的市盈率僅為10倍左右,因此前者在A股可能面臨一定的拋售壓力。同時,該公司的買入機會應該是其市盈率下滑至15倍左右。截至9月25日,該公司動態市盈率為26.1倍,靜態市盈率為17.91倍。而從預測其2018年每股收益為0.88元來測算,13.2元/股附近才是合理的入場點。”

此前,據媒體報道,在鴻海精密股東大會上,當投資人質疑工業富聯股價表現不如預期時,郭臺銘回應稱,“股價現在多少錢,我都不曉得。從A股上市到有所產出,至少需要三年時間。預計最快到2020年,工業富聯的投資者才會取得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