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大家好,我是莫以曼老師。很多家長煩惱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過於依賴。遇到不會的事,大人不幫就哭鬧,家長們一方面出於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做不好,於是二話不說都包攬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越來越經不起考驗。其實,解決這個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也是提高孩子情商的一個很重要的維度。

1

面對問題,孩子具備與生俱來的解決能力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群小孩子跑去山裡玩耍迷了路,快到夜晚了,但是仍然找不到回家的路,環境不好加上飢餓,他們大多都不想走了,都在哭喊著爸爸媽媽,覺得自己“永遠也不會被找到了”。

然而,11歲的雷雷站了出來,“繼續走吧!”他堅定地說,“我爸爸說過,只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把我們帶到一條較大的小河,最後一定會出去的,很快我們就能回到村子了。我就打算沿著小溪走,大家一起跟著我走吧。”結果,他們在雷雷的帶領下,成功地逃出森林。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也許人們會認為,像雷雷這樣的孩子一定是生來就比其他孩子要有才能。其實,才能不是天生的,也益於父母的教育和培養。現在許多西方國家,也包括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都是十分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的,從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們如何學會生存、學會自立,也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日常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

突發狀況問題----孩子打翻了熱湯,打碎了被子

人際衝突問題----孩子與同伴發生了矛盾衝突

還有學習問題----作業太難,無法解決,等等。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年紀還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

例如:

嬰兒肚子餓的時候,會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媽媽的注意;

幼兒會自己搬凳子,以便夠著放在高高櫃子裡的零食。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可見,遇到問題,即使家長不在旁邊操碎了心去幫忙解圍,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方式去應對的,而這些技能,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面對大大小小的這些“狀況”,不少父母總有誤解,認為智商比情商更能決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小。

研究與實踐證明:社會經歷和對問題的熟悉程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更多地決定於他們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2

到底是孩子能力不足,還是家長“戲太多”?

很多時候,影響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不是孩子的情商或者智商,罪魁禍首,可能是家長的“恐懼”。

面對無法預測的負面狀況,成人心裡往往會產生某種厭惡及恐懼。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

琪琪今年7歲,上學校的第二週,老師佈置任務,讓每個孩子回家幫忙做一次家務活。琪琪主動提出要幫媽媽清洗家裡的杯子。

琪琪媽一方面聽著心裡很安慰,另一方面也非常擔憂:這幾隻杯子是客戶送的某品牌水晶杯,價值上千。萬一被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得多心疼啊。別的不說,那萬一孩子還割到手呢?到時候肯定又被她奶奶罵沒照顧好孩子了。

結果,琪琪媽在孩子洗杯子過程中,全程“嘮叨”沒完,這不能碰,那不能衝,最後乾脆自己搶過來洗,讓孩子到旁邊玩去了。

因為自身對對未知狀況的恐懼和擔憂,而忍不住要去控制孩子,或者把孩子做的事都一概包攬,這就是典型的過分焦慮。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試想想,想吃零食的慾望我們可以忍住,但消除恐懼的願望,是沒法憋住的。於是便出現例子中的情況,本來需要鼓勵孩子去洗玻璃杯,但由於不希望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受到意外傷害和損失,於是就幫孩子代勞了。看著是出於“愛”,事實上更多的是自己對負面狀況的畏懼,因此不得不去做。

3

家長長期“大包大攬”,後果很嚴重

長期被父母“承包”各種任務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方面,孩子從來沒有機會去接觸這些實踐機會,從未有過打碎玻璃杯的經歷,怎麼會知道清掃玻璃渣應該怎麼做呢? 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喪失基本的問題處理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總是在不斷告訴孩子按時孩子各種“恐懼”的局面,比如"把玻璃杯打碎了很糟糕",一旦當孩子真的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他會條件反射地認為“自己是很糟糕的”,並且很茫然地不知道如何處理,也就只能向家長求助。

久而久之,“我是糟糕的”、“我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承受不起失敗”這樣一些執念就會在孩子腦袋裡紮根,孩子連問題都不願意去面對了,又談何解決呢?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孩子只有在自己認為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時,才會找別人來尋求幫助,但是很多事情是孩子完全有能力解決的。

看著湯被打翻,孩子竟連最起碼的自我保護都不會,只是呆呆地坐著。這是為什麼呢?同樣的情況在家裡肯定也會發生,只是這些都被父母“承包”了。因此,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就習慣性地等著大人來幫忙處理,自己不做任何反應,孩子一旦失去鍛鍊機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退化,遇到問題就會束手無策。

3-7歲的兒童在遊戲中最容易產生爭執,因為這個階段是兒童的幼兒期,又稱為遊戲期。現代兒童教育主張讓孩子自己處理遊戲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由家長介入,這有利於孩子瞭解未來的社會:有競爭、有對手,也有協助、朋友。

孩子自我意識剛萌芽,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但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實際處事能力又偏弱,為了解決問題,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告狀”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告狀的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如家長一味地介入、協調,一方面不利於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抑制了孩子思維活動的發展,

另一方面會讓孩子認為。未來的社會也是一個處處有人協調、保護的社會,壓強護弱。這樣會使孩子日後面對複雜的真實社會時,感到難以適從,容易出現逃避或衝動的極端行為,不利於孩子順利融入社會。

4

哪些方法可以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來培養孩子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1、 為孩子提供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機會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條件,包括困難設置,讓孩子多些鍛鍊,多些經歷。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比如把家裡許多電話的“業務”都交給孩子來處理,給煤氣公司打電話聯繫換煤氣;給快遞公司打電話寄快件,給家政公司打電話,找人清理下水道,等等。

別小看打幾個電話,孩子能從中得到不少鍛鍊,不僅學會了與人溝通,還增長了應對生活中複雜情況的能力。

2、 訓練孩子思考處理問題的方法

很多時候家長是直接干涉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更沒有所謂的引導。

家長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考慮,而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和摸索的權利。所以,家長要經常向孩子提一些問題,特別是在生活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孩子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開看下面的對話: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媽媽:寶貝,如果你遇到陌生人問路,他要去郵局,你該怎麼辦呢?

小寶:我可以找警察叔叔。

媽媽:為什麼要去找警察叔叔呀?

小寶:因為,警察叔叔他知道的。

媽媽:那警察叔叔不是抓壞人的嗎?可是這個問路的叔叔不一定是壞人呀?

小寶:不是抓壞人,他們是指揮小朋友走路的。

媽媽:哦我明白了,你說的是交警叔叔對不對?就是專門在馬路上指揮交通的是嗎?

小寶:對的,就是他們。

孩子和我們的思維有著本質的區別,也許很多時候,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符合我們的觀念,但我們一定不能指責他們,要用一種欣賞的態度,鼓勵把他所想到的主意都講出來,無論他的想法是多麼的荒誕,都不要取笑他,有時候可能只是孩子沒有表達清楚。

3、 讓孩子自己做,家長指導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的能力遠遠超過你的想象,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更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自己面對矛盾,體會困難,進而解決問題。

家長退一步,儘量做一個旁觀者、核實評論者,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操作,使孩子在具體的不斷操作中經歷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過程,養成愛思考、肯動腦筋的習慣,積累生活經驗,提高處事能力。

4、利用家庭會議

不定期舉行家庭會議,是一個能很好地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的方式,大約一週一次。

每週一次家庭會,時間可長可短,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內容可以是家庭和家庭成員之中遇到的問題、一個電視或綜藝節目、某種社會現象、孩子在學校和同伴交往中遇到某些困惑等。孩子們喜歡有機會幫助父母解決重要的問題,他們的觀點也應該受到尊重。

其實,當你拋出一個問題時,孩子更會踴躍地去把自己的小智慧貢獻出來,從而讓大家看到他的智慧,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肯定和自我認同的方法。此外,通過家庭會議,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現解決問題的技能,讓孩子觀察父母的言行、方法,營造出家庭成員一起同心協力解決問題的良好氛圍。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相信看完之後,家長朋友們也更加了解了什麼時候應該幫孩子一把,什麼時候該退到孩子身後。

除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還想和大家分享其他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為此我在飛慕課平臺開設了“十二個維度培養高情商孩子”的課程。如果大家對如何提高孩子情商感興趣的話,可以在課程中給我留言進行交流。


今日互動

你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態度如何?

你是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在留言區與莫以曼老師分享互動吧!


老闆說

每一條評論

都給小飛老師一塊錢獎金呢!

一個分享轉發兩塊!

我加班的宵夜就靠泥萌了

拜託拜託

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戲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