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核潛艇迎來重量級技術革命 彎道超美國

去年8月,我國量子通信領域又傳來捷報,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實現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讓美歐等國感到無比震驚,感嘆屬於中國人的時代就要來了。而從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往往最先進最尖端的科研成果都會和軍工掛鉤,而此次我國水下量子通信的實驗成功,顯然也不會例外,如果此技術未來實用化,首先受益的必然是我國核潛艇的水下通信能力,這將徹底改變一個困擾世界各國核潛艇發展的重要問題,讓我國的核潛艇在未來迎來一場震驚世界的技術革命。

與空基的戰略轟炸機和陸基的彈道導彈相比,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通常可以攜帶12至24枚潛射彈道導彈,每枚導彈上還搭載有3-14枚數量不等的分彈頭。以美軍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為例,一艘俄亥俄級可搭載24枚三叉戟D-5潛射彈道導彈,而每枚三叉戟D-5最多可搭載14枚分導彈頭,也就是說一艘俄亥俄最多可搭載336枚核彈頭,如此恐怖的搭載量,其毀滅力完全不是空基的戰略轟炸機,以及陸基彈道彈道所能比擬的,這也是當今世界各核大國都將海基核力量作為核武庫最重要的部分的原因。

我國新一代核潛艇迎來重量級技術革命 彎道超美國

在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英國的核武庫已經100%由海基力量組成,並且所用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還是從美國買來的,用完就需要派核潛艇去美國再裝填,已淪為五常之恥。法國除少量空射核武器外,大多數核武器都由海基的戰略導彈核潛艇搭載。只有中美俄三國才保有完整的海基、空基以及陸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

其實相對於易被敵人摧毀的空基和陸基核力量來說,隱藏在深海之中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在生存能力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且核打擊能力也更強,是最為可靠的核反擊力量。那麼為何中美俄三國還要保留大量的空基和陸基核力量呢?

我國新一代核潛艇迎來重量級技術革命 彎道超美國

這是因為戰略導彈核潛艇在進行戰鬥值班時,為了隱蔽不被敵人發現,出港後就會一直潛航直至返港,但戰略導彈核潛艇在深海中潛航時,和外界的通信其實是斷絕的,各國往往會在核潛艇出航前制定好通信時間窗口,到時戰略導彈核潛艇會上浮到水面下幾米處放出通信浮標和基地取的聯繫並接受命令。如果本國在窗口以外的時間受到了核攻擊,戰略導彈核潛艇基本上很難在第一時間接到上級命令進行核反擊。也就是說海基核力量雖然生存能力、隱蔽能力、戰鬥力強,但靈活性卻很差,這就是中美俄三國大規模保留空基和陸基核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國海水量子通信的實驗成功,將在未來徹底改變這一制約戰略導彈核潛艇戰力發揮已久的因素。

在我國此次水下量子通信試驗中,我國科研人員選擇光子的極化作為信息編碼的載體,並通過模擬證明,在非常大的損耗和散射下,極化編碼的光子只會丟失,而不會發生量子比特翻轉。也就是說,即使經歷了海水巨大的信道損耗,只要有少量單光子存活下來,仍可被用於建立安全密鑰。實驗的結果顯示,水下量子通信可達數百米,雖然信道較短,但能對水下百米量級的潛艇和傳感網絡節點等進行保密通信,也就是說未來我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在數十米深的水下巡航時,也可不間斷的與己方衛星和飛行器進行保密通信。因此,一旦未來我國水下量子通信實現工程化,將會徹底顛覆我國核潛艇,特別是戰略導彈核潛艇通信指揮乃至作戰方式。

我國新一代核潛艇迎來重量級技術革命 彎道超美國

並且在軍事上除了主要用於潛艇通信外,還可以用於海底光纜通信、聯合作戰的空海一體通信以及蛙人特戰通信和水下救援、水下作業通信等方面。並且根據水下量子通信研究團隊介紹,這只是一個開始,他們計劃在未來進行外場實驗,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比如克服海水的晃動對光子的影響,進一步提高光子在海水中的傳播距離。此外,他們還會探索利用糾纏光子來實現水下量子隱形傳態,探索量子中繼實驗的可行性。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一個由中國人開創並一手打造的量子通信時代就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