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還原100年前的歷史靠影像,還原1000年前的歷史靠書畫,那如果是2000年前甚至3000年前呢?可能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博物館看看青銅器了。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青銅器

▲ 西周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可是你想過沒有,幾千年時間帶給青銅器的,絕不僅僅只是一層有顏色的鏽,還有腐蝕、變形、殘缺甚至“粉身碎骨”。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腐蝕、變形、殘缺甚至“粉身碎骨”

但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青銅器,卻幾乎看不見任何損傷。是時間對它們特別寬容和偏愛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是時間對它們手下留情,而是有人在默默守護,這些人就是青銅修復師。腐蝕、變形、殘缺、粉身碎骨的青銅器會在他們手裡恢復原狀,數千年前的歷史也會在他們手裡慢慢變得清晰。

張光敏,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員。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張光敏

▲ 上海博物館青銅修復師、研究員張光敏

在上海博物館做了四十多年的青銅修復,修復中外文物1366件,張光敏稱得上行業裡絕對的老資歷。

可這位老資歷在進上海博物館之前,其實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不瞭解藝術史,甚至連文物都沒接觸過!

會修半導體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1975年4月,張光敏高中畢業,被分配到上海博物館“文物清理小組”,負責跟著專家老師們對文物進行整理、鑑定、分類、登記。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會修半導體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 不知道是不是吃了沒有基礎的虧,張光敏現在的工作室裡仍然擺滿了各類專業書籍

不久之後,張光敏“時來運轉”,被調到博物館的上級單位文化局去做通訊員。

這份工作既輕鬆又自由,是不少人眼中的美差。但一心想要學技術的張光敏並不這麼認為,每逢博物館領導到文化局開會,他必定會跟領導“請願”回館。

時間長了,領導終於鬆口,但一聽他想要做文物修復,第一反應還是拒絕,說“修復可不是隨便搞的”。張光敏再三懇求,領導才看在他經常幫別人修半導體、手還算靈巧的份上,同意讓他到文物修復複製工廠,跟老師傅試一試學青銅修復。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學青銅修復

▲ 青銅修復需要用到的各種工具,這還真是一份需要“手巧”的工作

當時一起“拜師學藝”的一共有4個人,除了張光敏之外,其他3位都是工藝美校出身,“專業對口”。但在幾年之後的出國潮中,這幾位都選擇了出國,並相繼轉行。

反而是張光敏一試就試了四十幾年,試到文物修復複製工廠變成了現在的文物保護科技中心,試到自己變成了上博青銅修復組唯一一位“老師傅”。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上博青銅修復組唯一一位“老師傅”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

張光敏說,“他們幾個可能比我聰明,覺得應該到外面闖一下”。

而“沒那麼聰明”的張光敏,則漸漸學會了從枯燥的修復工作中獲得動力:“當你想要搞明白它缺少的那部分紋飾是怎樣的,想盡可能準確的還原它歷史上真實的樣子時,會有一種力量把你拉住”。

12道工序還原歷史

我們沒辦法體會張光敏說的那種力量,卻能最直觀地看到“力量”的結果——那些在他手裡修復的青銅器。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晉侯穌鍾

▲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晉侯穌鍾,就是由張光敏修復的

張光敏修復的第一件青銅器是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鼎,因為師傅說這鼎沒有紋飾,修起來比較簡單。

這件“簡單”的鼎,張光敏修了幾個月。

從此之後,短到幾天、長到幾年,張光敏的時間都分配給了一件件青銅器。到現在為止,在他手裡復原的青銅器數量是1366件。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復原的青銅器

▲ 張光敏修復的一件商晚期豕卣修復前後對比圖 圖片由上博提供

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上世紀90年代,上博從香港搶救回來的交龍紋鑑。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交龍紋鑑

▲ 春秋交龍紋鑑,高45釐米,口徑79釐米,底徑39釐米 圖片由上博提供

青銅器修復包括清洗、拆除、除鏽、矯型、焊接、鑄銅、補色等12個步驟。大部分青銅器修復並不需要走完全套工序,但交龍紋鑑做到了12道工序一道不少!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青銅器修復

▲ 修復中的交龍紋鑑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2000多年時間帶來的腐蝕和損壞外,還有不合規矩、不計後果的修復帶來的傷害。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人為修復的痕跡

張光敏說,拿到交龍紋鑑之後,他發現了人為修復的痕跡,但修復手法極為粗糙,原料和紋飾都與文物原件不符。將這些修復痕跡拆除之後,交龍紋鑑變成了八十幾片碎片,缺損達到1/3,平均壁厚為1.5毫米,最薄的地方只有1毫米,是上博建館以來形制最大、器壁最薄、破碎最嚴重、缺損面積最大的青銅器。

▲ 交龍紋鑑破損狀況 圖片由上博提供

所以張光敏接到修復交龍紋鑑的任務是在1996年,真正修復完成卻已經到了2012年。

16年的時間,集中用來修復的只有最後2-3年,前面的十幾年,張光敏說,都用來等待了。等待自己技術的精進成熟,等待修復原料、修復工具的創新。

青銅修復跟洗牙有什麼關係?

創新這個詞,聽起來與青銅器格格不入。

但張光敏卻說,他要把現代科學融入到傳統的修復技藝中去。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現代科學融入到傳統的修復技藝中

上博青銅修復傳承於“古銅張派”,與故宮博物院師承同門,追根溯源的話,算是清朝宮廷技藝。

憑著傳統技藝,上博成功躋身國內青銅修復的第一梯隊,修復技術全國領先。很多外地博物館和海外藏家的青銅器都會交予上博修復,且不少博物館的青銅修復人才都是上博培養的。

可在一次次修復過程中,張光敏還是遇到了傳統修復方法無法適應的情況。

1997年香港迴歸前夕,香港太陽集團董事會主席葉肇夫先生將一件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捐贈給上博。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春秋子仲姜盤

▲ 春秋子仲姜盤,現在是上博的鎮館之寶之一

這件“子仲姜盤”的神奇之處在於,盤裡的立體水禽能夠原地360度水平旋轉,但因為出土之後沒有經過修復,水禽生鏽轉不動了。

捐贈儀式定在10天之後舉行,子仲姜盤的除鏽工作務必要在10天內完成,當時館長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張光敏。

傳統的除鏽方法是用化學試劑,但因為子仲姜盤除鏽部位比較特殊,用化學試劑一方面有腐蝕文物的風險,另一方面大眾喜聞樂見的綠鏽可能也會被去除。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除鏽部位

▲ 除鏽部位示意

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張光敏想,如果有一種工具能夠有針對性地除鏽就好了。

這種工具還真被張光敏找到了,就是牙科用來洗牙的超聲波儀器。靠著這臺儀器,他完成了子仲姜盤的修復,也開啟了上博超聲波除鏽的先河,到現在超聲波除鏽已經變成一種主要的除鏽手段。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超聲波除鏽

▲ 超聲波除鏽

解決了除鏽之後,張光敏又把眼光放到了矯形和焊接兩道修復工序上,先是製作出矯形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矯形過程中青銅器受損的問題。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青銅器矯形

▲ 這個大傢伙負責由外而內加壓,適用於外凸變形的青銅器矯形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由內向外施壓

▲ 這件能夠自由調整長度的則負責由內向外施壓,適用於向內凹陷的青銅器矯形

2010年又與交大合作,研發出一種對青銅器無害的新型助焊劑(焊接前,用來去除青銅器表面氧化膜的藥水),獲得國家專利。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新型助焊劑

雖然一直在引入現代科學,但張光敏強調,他想做的是對傳統技藝的改進,而不是取代。就像他們研發出了新的助焊劑,但焊接方法依然沿用傳統的錫焊,因為錫的熔化溫度低,可以進行反覆焊接,非常適合文物修復。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全套焊接工具

▲ 張光敏的全套焊接工具:烙鐵、錫、以及獲得了國家專利的助焊劑

成為青銅修復師,總共分幾步?

包括錫焊在內的傳統修復技藝仍然是青銅修復的基礎,因此儘管這麼多年過去了,這門技藝的傳承仍然是靠“師承製”,靠師傅手把手地教。

不同的是,現在想要獲得這個拜師資格,只會修半導體是絕對不行了,至少你得有美術基礎!

考慮到很少有專門為青銅修復研發的工具,修復過程中用到的工具很多都需要修復師自己製作。所以入門之後第一個任務,一般都是跟著師傅學做工具。張光敏說,他當初拜師的第一年都用來做工具了。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木製模具

▲ 張光敏手中拿的木製模具就是自己做的

精美繁複的紋飾是青銅器的一大特點,想要修青銅器,瞭解紋飾是必須的。而這個瞭解的方法,就是反覆地畫、反覆地練。先用紙筆畫,找到手感、掌握規律之後,就要用銅來練習造型。這個過程免不了敲敲打打,還要手工打磨,張光敏開玩笑地說,是個力氣活。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瞭解紋飾

▲ 一位實習生的作品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紋飾造型

▲ 張光敏在展示徒弟做的紋飾造型

經歷過工具+紋飾的磨練之後,徒弟們就可以在師傅的指導下,觸摸到貨真價實的文物了(雖然只是給師傅做助手),不過這一刻的到來,可能要用兩三年的時間交換。

兩三年的時間,換到一般職場裡已經是相當拿得出手的工作經驗,可在青銅修復這裡,卻連獨立工作的能力都還不具備。

成為修復師如此不易,那是不是青銅修復也像很多傳統技藝一樣,不被年輕人接受,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境遇呢?

答案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張光敏說,上博青銅修復組的5位修復師裡,除了他之外都是中青代,就在去年他還收了個新徒弟,一位意大利文物修復專業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意大利文物修復專業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

▲ 張光敏和徒弟一起工作

這位高學歷的徒弟,是上博近幾年有意引進有理論總結能力的高學歷人才的結果。

因為目前,張光敏或者說上博的青銅修復組正面臨著一個難題——如何把傳統技藝標準化、理論化。

就像剛剛提到的,目前青銅修復技藝的傳承還是要靠師傅的口授心傳。因為青銅器能不能修、怎麼修、修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問題,全憑個人經驗,沒有量化標準、也沒有理論總結。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青銅修復技藝的傳承

▲ 張光敏正在給青銅器矯形,這個操作過程完全憑經驗和手感

這就代表著,無論老師傅技術多強大,人一走技術也就跟著走了。而張光敏要做的,是“想辦法讓人走了之後技術還能留下來,讓傳統的青銅修復技藝能夠有效地傳承下去”。

所以張光敏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帶著徒弟總結傳統修復技藝的經驗,並進一步研究如何量化。

我們期待他取得成功的那一天,到那時,無論成為青銅修復師要分幾步,都只會比現在更簡單。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研究如何量化

魔都匠人:他用40餘年拯救了1366件中外文物

如何修復一件青銅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