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陷入教育焦慮?

昨晚一個幾年未聯繫的女鄰居突然打來電話,聊了10多分鐘,耽誤了老婆大人的吃飯時間,飯間問我說的啥?只好如實相告。

原來這位鄰居的女兒,生了孩子2歲半,為了給外孫女準備一個好學區,計劃把老房子給賣了,湊錢到市區裡面去買學區房。

我跟她講了幾條:第一,幼兒園沒有學區房,幼兒園你越是過度教育,越是擠佔了孩子的親子時間,對孩子成長不好;第二,小學有小學的學區房,中學有中學的學區房;第三,你給孩子挑的學區房,不一定適合孩子的發展,比如你挑了外國語學校,但是小孩興趣不在外語上,是吃力不討好。

我的建議是:給孩子養成愛父母、愛家庭、能自我約束的習慣,這是幼兒階段的任務。給孩子養成按時作息、按時學習、按時休息的習慣,是小學階段的任務,給孩子養成學習知識的興趣、發揮特長優勢、掌握知識體系與規律,這是中學任務,至於大學,就是要掌握專業知識、養成健康情趣、成就卓越人生、奉獻他人與社會。這簡單的幾條只要把握住,在哪裡上學都一樣,甚至不好的學校更能鍛鍊自己。

鄰居聽了這些話沉思了一會兒,表示要和子女再商量一番再做決定。

電話掛了,本人確陷入沉思,尤其覺得當今社會的教育進入了過度教育的階段,人人都有很大的壓力和焦慮: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改變子女命運的希望寄託在教育上,殊不知現在的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多數人都是大學生學歷,只有學歷卻沒有掌握知識的精髓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職場男女充電成為常態,但是所學的東西距離實際比較遠,一紙證書不能保障你順利適應崗位,很多隱性知識是需要悟性、觀察、反思才能熟能生巧的;至於對於孫子孫女輩的教育,語數外體音美,在培訓機構哪裡是作文、奧數、外教、架子鼓、吉他、書法、跆拳道、舞蹈等等培訓班,這些機構無非是租一個房子找人看著,其質量無法與學校相比,擠佔學生自主學習反思的時間,說是花錢買罪受也不為過……

一句話,教育是個好東西,但是最根本的是學習習慣、知識體系、能力修養,古代所謂尊德性與道問學兩方面而已,此外諸多的教育增加了焦慮,耽誤了時間,擠佔了個人成長的空間,甚至影響個人發展。

所以,適度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才是教育的本質,超過這個範圍的教育要少些,謹防教育焦慮害了你。

你是否陷入教育焦慮?

適度的教育,自我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