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諸葛亮

我們對諸葛亮的認識或來自於演義小說,或來自於民間傳說,或來自於正經歷史。本文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諸葛亮的形象作一個綜述。以便為大家正確區分歷史人物與文學文化人物提供一些信息。

從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諸葛亮

一、演義小說中的諸葛亮

一般來說,人們對諸葛亮的印象都是來自於羅貫中先生所著的小說三國演義。小說不免需要追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形象,作者不惜違背真實歷史,把一些與諸葛亮無關的事情記載在諸葛亮頭上,甚至虛構一些故事來加工諸葛亮的形象。如同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的點評:“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國小說史略),我也認為,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的誇獎,並沒有把諸葛亮給寫神了,而是把他給扭曲了,最後一不小心寫成了一個神棍。下文將以三國志為藍本,對照論證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故事,以此說明演義裡的諸葛亮僅是文化上的諸葛亮,而非歷史上的諸葛亮。

根據三國演義第四十回的記載,火燒新野一戰緣於曹操引大軍徑望襄陽而來,劉表正此時去世,立劉琮為主,而劉琮軟弱,降獻荊襄九郡與曹操。曹操率兵來領,對駐紮在新野的劉備造成了極大威脅,劉備只好領兵帶著新野百姓前往樊城暫避,並在新野城內埋伏軍馬,待曹軍至便與曹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正此時孔明獻計火攻,即“孔明曰:‘主公且寬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中這條計。’”。但三國所描述的事情的經過是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中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喚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蜀書·劉備傳)對比這兩處可以發現,劉備本是駐紮在樊城而非新野,更並沒有發生新野一戰,由此判斷,這一場戰役是否存在尚是存疑的,更遑論與諸葛亮有關。

從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諸葛亮

二、民間傳說中的諸葛亮

單獨列出這一部分略有牽強附會之嫌,因為上文也已經提到,羅貫中先生創作三國演義借鑑了很多民間的傳說中的故事。民間傳說中的諸葛亮往往是羅貫中先生創作諸葛亮之形象的藍本,而在此之後,民間的諸葛亮形象又往往以《三國演義》為藍本。因此這兩者是互通有無的。但與演義中極力塑造諸葛亮足智多謀,無所不能的神奇形象相區別的是,民間更注重塑造諸葛亮的忠、義等個性特徵。民間塑造的諸葛亮形象承載著儒家的理想人格,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

對民間故事的記載,在前期往往是詩歌形式,後期又往往被改編成戲劇作品。以諸葛亮為題材的詩歌非常之多,這類詩歌主要歌頌諸葛亮之建功立業與其忠義之品格。如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以及更廣為流傳的杜甫的《蜀相》、《八陣圖》等,陸游的《書憤》等。以諸葛亮為題的元曲也有不少,也大致是歌頌諸葛亮的功業。如蒙古族詩人阿魯威的《雙調·蟾宮曲》,王舉之的《雙調·折桂令·讀史有感》等。由於元雜劇更加市民化,因此關於諸葛亮的元雜劇裡記載的故事多與《三國演義》之風格類似,如《博望燒屯》、《黃鶴樓》、《隔江鬥智》、《七星壇諸葛公祭風》等,這類作品強調故事性,也把諸葛亮樹立成無所不能的智多星。

從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諸葛亮

三、正史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不足以用神來形容,但對他在各方面取得的造詣,還是不需我們吝惜溢美之辭的。可以說,諸葛亮是一個達芬奇式的全才。曾經有一個調查顯示,諸葛亮是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人,這裡的諸葛亮是歷史上的諸葛亮而不是文化上的諸葛亮。在日本學者內藤湖,這個評價雖然已經很高了,但也並不全面,除了政治軍事才能之外,諸葛亮在經濟思想,法制思想,甚至在哲學與倫理思想上也是十分傑出的,而他的文學造詣也有《出師表》等文為證。

在軍事上,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在軍事指揮中,諸葛亮對古代兵法“八陣”的研究,和八陣圖的發明,是他最出彩的地方。這裡的八陣圖並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實用的軍事戰鬥的陣法,這種陣法配合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更是能發揮奇效。“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諸葛亮傳》)木牛流馬的發明更是極大地提高了蜀軍的持續作戰能力。在練兵擇將方面,諸葛亮也是一把好手,在他的操練下,蜀國有了一支紀律嚴明,素質優良的強軍勁旅。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司馬徽(字德操)到玄德營中拜會徐元直時,玄德問孔明其人,司馬徽口中的孔明。

從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諸葛亮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到隆中拜訪孔明時聞得農人唱孔明所作歌,可見其志向。有志始知蓬萊近,無為總覺咫尺遠,孔明後來的踐行和成就對得起他當初的志向。一日,有人送犛牛尾至,玄德取尾,親自結帽。孔明入見,正色曰:“明公不復有遠志,但事此而已耶?” 玄德投帽於地而謝曰:“吾聊假此以忘憂耳。”——對話的背景是曹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以窺新野之前。知乎有個對平庸人的定義:在小事兒上揪住不放,在大事上馬馬虎虎。此時的劉備並沒有發展的眼光,孔明卻已經開始招兵教演陣法了。有志者,都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