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低迷期是壘好「人才池」的良機

· 行業繁榮期可能是人才選企業,而行業下行期變成資方選人才。因此,對於同行來說,就有了更多挑選對手人才的機會。

· 在行業下行期,有的企業退出江湖,有的企業業務萎縮,有的企業轉移陣地,人員相對過剩、供大於求,人才市場工資價格自然就會下跌。

· 對於人力資源比較優渥的企業,在行業低迷之際,要看好自己的核心員工,儘量減少企業人才或者說核心員工的流失,穩住自己的人才庫,積蓄髮展勢能。

行業低迷期是壘好“人才池”的良機

行業下行並非全是壞事。洗牌之後餘生,更顯企業功力。"善謀者勝、遠謀者興",聰明的、有遠見的企業領導人自當會在行業低迷期積蓄力量,以便在下一輪復甦之際率先贏得主動。

一般來說,行業低迷之際也是人才跳動頻繁的時期。不過往往有很多老闆沉不住、等不及,有的趕緊尋找替罪羊、為自己的錯誤決策埋單;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其他企業的人特別是一些知名企業的人是人才、自己企業的人水平爾爾,因此就不用自己的人,而去花高價去其他企業挖中意的人。

要說,有的老闆這麼幹也無可厚非,儘管人家是老闆,但是當老闆的人大概除了擁有在商業上更加敏銳、辦事更有魄力等超出常人的商業特質外,在一些常規情感方面也與普通人一樣。不想用牛人的老闆不是好老闆。不想去好企業的人才大概也不是真人才。

從2015年以降,因為糧價下行農民不掙錢、農機補貼政策邊際效應下降等因素的影響,農機行業似乎就在走下坡路,特別是從去年以來,農機行業一片哀鴻,今年就更跌至慘烈的地步。當然,事實求是的說,農機行業的形勢也許還沒有那麼壞,至少沒有壞到前幾年工程機械行業那般一地雞毛的地步,而更可能的是,補貼政策開始實施之後的"黃金十年"期間大多企業一直呈現粗放式的發展狀態,矇眼一路狂奔、過了多年的好日子,遇到現在的滯漲時期,大家心理上不太習慣了。本人作為行業內的人士,並不喜歡唱衰行業--唱衰行業對於身在其中的我們有什麼好處?徒增加恐懼、引發市場擔心罷了,有百害而無一利,特別是不利於激勵大家戰勝困難、不利於樹立未來發展的信心。過去的大領導說過,信心比黃金可貴。天天抱怨行業不行,您別留在行業幹唄。

上面有些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在目前行業比較困難的形勢下,對於農機企業來說,需要培育、維護好自己的競爭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首先當然是人啊。沒有人才,什麼事也幹不好。每家企業,實際上都缺乏對自己有用的人才。而眼下的行業低迷期,顯然是砌牢壘好企業"人才蓄水池"的好時期,特別是對於那些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

一是這時候招人企業可以有更大的選擇餘地。開頭說了,目前的行業困頓期人才流動頻繁,這給了不同企業觀察需要可用人才的更大的餘地。行業好時,人員都不夠用,企業老闆、資本家當然也捨不得讓你走人。行業不好了,有些頭髮長見識短的老闆就會想,你走就走吧,不然我還得高薪供著你。你不走,我還想找茬給你降工資、弄你個明升暗降逼你走呢。行業繁榮期可能是人才選企業,而行業下行期變成資方選人才。因此,對於同行來說,就有了更多挑選對手人才的機會。一些缺乏人才的企業,現在正是補充血液的良好時機。

二是這時候企業更可能以低成本招到自己心儀的人才。行業上升之際,一些有本事的員工看到老闆掙那麼多錢,企業忙、自己乾的活也多,都想跟老闆提出漲點工資。而行業低迷之際顯然就不一樣了,一是有些人可能是被動離職,想趕緊找個工作安穩下來,工資少就少點,差不多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就可以了;二是行業發展不好,老闆挺不容易,來應聘者也不好意思獅子大開口要更高的待遇。

行業上升期,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行業內新加入的企業也非常多,就像前些年不幹農機的、外行的人也進入農機行業,包括製造商與流通商,這個時候人才市場整體相對過緊,企業的錢也好掙,企業之間的競爭拉動了行業人員工資上漲。典型如前幾年的奇瑞重工和雷沃重工之間,一方如果不給高工資人家不來,另一方如果不對現有員工開高工資可能留不住人。而在行業下行期,有的企業退出江湖,有的企業業務萎縮,有的企業轉移陣地,人員相對過剩、供大於求,人才市場工資價格自然就會下跌。這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三是對於人力資源比較優渥的企業,在行業低迷之際,要看好自己的核心員工,儘量減少企業人才或者說核心員工的流失,穩住自己的人才庫,積蓄髮展勢能。任何機構與組織要培養出優秀人才都不容易,特別是這類人領導的團隊。一個人走了,隊伍就可能散了。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往往一個團隊領導走了,他怎麼也得帶幾個同事一塊走。一旦自己人走了,你再招個"空降兵"來,並不一定適應你的企業文化與團隊氛圍,新來人員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恐也不如自己的老員工。即便新來的人才呆住了,也得有一定的磨合期,算算培養成本,或還不如留住自己的人才。

此處我還建議國內企業特別是有志於今後在"走出去"方面有更大作為的企業,可以趁行業低迷期去挖挖在華外資企業的員工,與國內員工進行一定的重組互補。相對來說,外資企業員工在守則合規、職業素養、視野眼界和語言交流方面可能要強一些,如果把他們的特長特別是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質量管理等方面的長處跟國內企業的發展特性結合起來,也等於讓外資企業為國內企業培養了人才,未來在開拓國際市場、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方面,或許就更加得心應手。(文/朱禮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