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港元大關連連失守!回購失靈!騰訊成「跛腳」的巨人?

原創: 新經濟IP 新經濟e線 今天

急欲轉身的互聯網巨頭騰訊(0700.HK)似乎已步履蹣跚。


3萬億港元大關連連失守!回購失靈!騰訊成“跛腳”的巨人?



繼今年9月初騰訊總市值首度跌破3萬億港元大關之後,此後便連連失守。10月8日,國慶節後的首個交易日,騰訊控股盤中股價更是下破300港元關口,最低觸底至299.80港元,為去年7月以來首次。

10月5日,繼前一交易日大跌2.41%之後,騰訊早盤以305港元的價格跳空低開,盤中最低時探底至302.4港元,較前收盤大跌1.95%。這也是騰訊股票在當週可交易的4個交易日裡連連大幅下挫。截至終盤,騰訊股價報收305.00港元,較前收盤再度收跌1.10%。

而且,騰訊當天的這一收盤價已創下今年來的收盤新低。若較今年年初476.60港元的最高價相比,區間回落幅度高達36.01%。

截至當天收盤,騰訊最新總市值離3萬億港元大關的距離也進一步拉開,縮水至29040.33億港元,較年初高位蒸發逾1.6萬億港元之巨。

就在10月5日晚間,騰訊控股發佈公告稱,公司當天回購12.8萬股,耗資近3904萬港元,為連續第19個交易日回購,累計耗資6.9億港元。

二級市場上,以往回購都成為了騰訊股價騰飛的起點。然而,這次回購還是在騰訊股價較年內高點回落逾三成以後才正式啟動,沒料到這一劑回購“靈藥”竟然失靈了。

不僅如此,在時隔5年多來,再度啟動連續回購之後,騰訊還於9月30日凌晨通過官微宣佈了6年來最大規模的新一輪戰略升級。

然而,10月2日復牌後的騰訊股價卻“見光死”,遭遇投資人用腳投票。當日開盤後,公司股價高開0.56%,之後由升轉跌。截至終盤,公司股價報收317港元,全天跌1.92%。

次日,儘管有騰訊旗下騰訊音樂赴美IPO、最多擬融資10億美元的利好刺激,同樣亦無濟於事。

新經濟e線注意到,近10年來,騰訊先後經歷了4次較為集中的回購行為,每次總回購股數在幾百萬股不等。

不包括此次在內,距離最近的一次則為2013年3月-4月。彼時,騰訊因業績增速放緩,股價一度跌至46.7港元。數據顯示,在此期間,騰訊曾連續14次出手回購股票,累計回購數量664.3萬股,回購金額達14.36億港元。

內部重組:遲到的變革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騰訊時隔6年來的內部重大重組,這一消息竟然意外提前被媒體劇透。

據悉,《證券時報》是首家發出騰訊變革消息的媒體。9月29日晚,《證券時報》“e公司”率先發出了相關的消息快訊,並言之鑿鑿。但10分鐘後,這則短命的快訊旋即被刪除。似乎騰訊並沒有準備好讓這起消息這麼快公之於眾,其被動程度可見一斑。


3萬億港元大關連連失守!回購失靈!騰訊成“跛腳”的巨人?



根據騰訊官方次日凌晨宣佈,原先七大事業群中的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新設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以及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此外,社交與效果廣告部和OMG旗下的廣告業務線也被整合,成為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

騰訊在當天發佈的公告中表示,在互聯網“上半場”,騰訊的使命是做好連接;而在“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

騰訊雲目前已有2000多個合作伙伴,行業解決方案超過60種,在政務、醫療、工業、零售、交通、金融等領域創造了大批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

未來,騰訊將以更開放的心態推動產業升級和生態繁榮,為用戶創造更多元化、多場景的優質服務。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公告中說,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騰訊將在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面向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時代,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態。

不過,在外界看來,“儘管騰訊宣佈重組,但並沒有什麼重大轉變。”今年以來,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業務層面上,騰訊都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頹勢。而一次遲到的變革究竟能掀起多大的水花,效果令人稱疑。

此外,騰訊自身也在面臨整個大環境的劇變。如今,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而騰訊還侷限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的產品佈局中。對此,騰訊聯合創始人、原CTO張志東曾坦言騰訊組織架構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技術環境。

不僅如此,有業內專家直言,騰訊轉身慢的癥結並不僅僅表現在組織架構上。諸如內部人員的惰性、技術底層的陳舊,乃至各部門之間的數據隔閡,這些都將成為騰訊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實際上,早在騰訊今年第二季財報發佈之前,至少有11位分析師下調了對騰訊的目標股價。而在8月上旬,鑑於遊戲表現疲軟,支付面臨監管風險可能影響利潤,中金公司甚至已將騰訊從主要股票精選名單中刪除。

就在公司財報披露後次日的8月16日,由於騰訊中期業績不及預期,公司股票終盤大跌逾3%。相比之下,BAT三大巨頭中,阿里和百度二季財報均在預期之內或有超預期表現。

國金證券研究所分析師裴培認為,遊戲行業監管措施的收緊,嚴重影響了騰訊在1-3年內的業績能見度。

“由於國家遊戲監管政策趨嚴,版本號發放尚未恢復,‘吃雞’遊戲無法變現,後續產品上線節奏也高度不確定,我們預計今年騰訊遊戲業務收入增長會大幅減緩。”裴培稱。“此外,騰訊在社交廣告變現上的保守態度,也與技術不成熟有關。”

裴培表示,目前微信廣告的效果(ROI、CPC、CPA等)已經比較高,但是與今日頭條、阿里媽媽等相比尚有差距。尤其是在規模龐大的電商廣告領域,微信的轉化率有待提高。

其中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騰訊內部各事業群、各項目組的數據沒有打通,處於“各自為戰”狀態,豐富的用戶行為數據沒有得到利用;第二,騰訊雖然在技術上投入很大,但是本質上不是“技術公司”,開發焦點放在用戶體驗而非技術上。

因此,騰訊需要解決以上問題、進一步鞏固微信生態系統,才會強化微信廣告變現。裴培預計,在小程序生態系統完善、業務出海取得更大進展之前,騰訊將面臨業績增長“青黃不接”的狀態。

短視頻:處境尷尬

新經濟e線獲悉,儘管騰訊此前在內容方面一直強勢,但面對頭條系咄咄逼人的態勢,特別是抖音等短視頻的強勢崛起,令其處境頗為尷尬。


3萬億港元大關連連失守!回購失靈!騰訊成“跛腳”的巨人?



而在此次內部重組中,新的PCG事業群將對原來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中與社交平臺、流量平臺、數字內容、核心技術等高度關聯且具有高融合性的版塊,進行拆分重組。

調整之後,QQ、QQ空間、應用寶、瀏覽器、視頻、新聞、影業、動漫等流量與內容平臺都將彙集一處。鑑於內容與流量相互依賴,新架構旨在為內容生態創造更好的環境。

究其緣由,據Questmobile報告,2018年上半年,用戶在短視頻上投入的時間佔比達到8.8%,較去年大幅上漲,而即時通訊軟件的使用時長大幅下滑。

其中,今日頭條系在移動互聯網獨立APP總使用時長佔比增長了1.6倍,至10.1%。騰訊系APP使用時長佔比則減少至47.7%。

如今,抖音等頭條系短視頻的快速崛起不僅令快手受到衝擊,也讓快手背後的金主騰訊如芒刺在背。

今年4月,早先被關停一年的微視“復活”。截至6月,微視月活雖突破4000萬,但遠不及抖音超過2億的月活,甚至可以說被甩開了幾條街。

Questmobile發佈的上半年報告表明,抖音與快手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差距也在不斷縮小。截止6月,抖音的月活躍用戶規模超過2億,快手同期的月活躍用戶規模為2.3億,差距不足三千萬的數據背後,顯示快手可能已經遇到增長瓶頸。

相比之下,一年時間裡抖音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增長了14.7倍,反觀快手的增長不僅只有0.56倍,而且第二季度連續兩個月出現了負增長。

此前,騰訊在2017年關閉微視前領投了快手D輪融資。2017年3月,快手宣佈獲得騰訊3.5億美元投資。就在當年4月,騰訊自家的短視頻應用用微視宣佈停止運營。

然而,在一年之後騰訊又不得不重啟微視。外界分析認為,此舉正是擔憂快手勢單力薄,難以阻擋抖音等頭條系短視頻的崛起之勢,希望通過扶持微視加強防禦。

在用戶使用時長總量固定的情況下,流量紅利期結束後的互聯網行業面臨著嚴重的流量擠出效應,但短視頻卻是流量寵兒。

Questmobile數據亦顯示,當即時通訊的總使用時長佔比下降5.8%、在線視頻的總使用時長佔比下降1.7%時,短視頻的總使用時長卻上升了6.8%,可見流量已向短視頻傾斜,短視頻成為了流量擠出效應下的價值高地。

截至目前,頭條系亦重點佈局短視頻,先後推出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收購海外熱門短視頻Musical.ly,其在短視頻領域已建立龐大的流量帝國。

而騰訊微視雖入局早卻錯失先機。如今,儘管騰訊高調宣佈微視“復活”,並大舉扶持微視短視頻創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與頭部平臺仍有較大距離。

慌亂之下,騰訊再度加碼短視頻。騰訊此後陸續推出新短視頻產品下飯視頻、企鵝看看、速看,而這些產品誕生較晚,尚未躋身頭部平臺的行列。8月30日,隨著“有視頻”正式上線,騰訊系旗下短視頻應用增加至5個,勢圖對抖音進行“圍堵”。

不過,隨著用戶粘性高,強者愈強促使行業長尾效應凸現。與此同時,尾部平臺在用戶數量落後的同時,用戶粘性同樣亦處於低位。

從日均與月度獨立設備數之比衡量用戶粘性的話,頭條系旗下西瓜視頻、抖音、火山小視頻為用戶粘性前三甲,頭條系整體用戶粘性表現突出。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表示,從內容消費形態來看,互聯網行業未來的發展本質上是零和博弈,不同行業之間的戰爭已經從爭奪流量走向爭奪用戶時長。今年二季度,互聯網各行業對於用戶時間爭奪更加激烈。

另據Questmobile 6月數據,當月在線視頻用戶總使用時長同比增9.1%至7617 億分鐘,短視頻同比翻將近5倍達到7267億分鐘,與長視頻不差上下。

短視頻用戶時長的大幅上升主要由短視頻用戶規模擴大和單用戶使用時長增加所拉動,6 月短視頻月活躍用戶規模同比增長103.1%至5.05億人,而在線視頻月活躍用戶規模同比增長僅為25.1%至10.32億人。

有業內專家放言,只要頭條系抖音等短視頻繼續發展壯大,將不可避免進一步衝擊到即時通訊用戶使用時長,甚至將有可能動搖騰訊的根基。屆時,雙方一場惡戰將在所難免。

To B轉型:遭阿里“碾壓”

據新經濟e線瞭解,作為靠To C業務起家的騰訊,曾被外界認為骨子裡欠缺To B基因,也因此飽受詬病。


3萬億港元大關連連失守!回購失靈!騰訊成“跛腳”的巨人?


而在此次內部架構的重大重組中,To B業務亦成為了變革的一大重點。隨著人口紅利見頂,騰訊C端業務增長放緩,而B端增長則才剛開始。有業內專家甚至稱,B端業務轉型成功與否,將決定騰訊未來的發展潛力。

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5日,在2017騰訊員工大會上,馬化騰演講曾指出,“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但內部變革卻在大半年之後才姍姍來遲。此次騰訊新設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專門為To B業務保駕護航。在此之前,騰訊幾個主力To B業務,都是設置在幾大事業群之下的次級事業部,權力相對有限,調動資源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在於,騰訊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升級背後,卻遭遇阿里實力“碾壓”。

此前,騰訊雲在沒有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之前一直是騰訊七大事業群之一社交網絡事業群(SNG)下的一塊業務,直到發佈2015年財報時,騰訊雲才首次被認為是騰訊的戰略核心業務,而其國內競爭對手阿里雲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公司。

截至目前,阿里雲已經成為阿里巴巴各在業務板塊中增長最快的板塊。據阿里財報披露,2018財年阿里雲收入達到133.9億元,同比增長101%,佔營收佔比5.4%。2019Q1收入為7.1億美金(46.98億元人民幣)。

自阿里雲單獨公佈收入以來,阿里雲已經連續12個季度收入同比增速都接近或者超過100%。按營收規模全球排名第4。目前阿里雲付費用戶已經突破100萬,財報顯示增速最快的雲產品仍然是對於流媒體加速的CDN需求以及雲端存儲的需求。

迄今,阿里雲在中國和海外擁有47個可用區和18個地理區域部署了公有云服務,不同地域的資源價格因為當地成本不同存在差異,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遍佈全球,且擁有覆蓋全球六大洲70+個國家1500+的全球CDN加速節點(國內節點數量1300個),是目前國內基礎設施資源最多最穩定的雲計算廠商。

裴培表示,B端互聯網業務的崛起,是一個商業模式上的進步。過去,投資者和企業家都認為,中國的B端生意很難做,遠遠沒有C端生意那樣的規模效應和可複製性。現在,中國企業用戶對高水平、信息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付費意願也越來越強。特別是在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的情況下,企業用戶反而更需要提高自身效率,B端互聯網的機遇也更大。

從國內IaaS市場份額來看,雖然騰訊雲排名第二,但較排名第一的阿里雲而言,相距甚遠。根據IDC發佈的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廠商份額情況,阿里雲市場份額達到45.5%,騰訊雲市場份額僅為10.3%。

“我們認為阿里雲仍在高速發展期,主要增長動力來自付費客戶數的增長以及單客戶ARPU 的提高(客戶對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增加,尤其是政務雲業務)。”對此,安信證券胡又文分析師表示。“海外市場拓展方面,阿里雲在7 月2 日宣佈EMEA 生態系統夥伴計劃,面向全球化佈局。我們預期該板塊在今年依然是公司增速最快的業務。”

為了搶奪市場份額,騰訊亦祭出了價格戰。騰訊雲在5月23日的“雲+未來”峰會上宣佈騰訊雲擁有2000+合作伙伴,提供了60+行業解決方案,並啟動新一輪降價,對AI 應用服務實行全部免費接入。核心產品價格下調,涉及產品包括CVM、CDN、數據庫、COS 存儲等,最高降幅達50%。

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隨著雲計算競爭日趨激烈,生態競爭已成為未來的焦點。公有云廠商專注於提供基礎設施和架構,企業客戶應用和業務要快速、安全、低成本的遷移到雲端則需要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因此雲計算廠商競爭逐步演化為生態體系的競爭。

截至目前,在阿里雲生態平臺上已經有超過8000家軟件開發企業,遍佈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商、行業頭部ISV。阿里雲生態體系下的合作伙伴服務客戶超過10萬家。

不過,在雲服務市場,騰訊面臨的強大競爭對手尚不止國內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還有傳統IT巨頭華為雲和海外巨頭AWS。

因此,除了價格戰之外,騰訊雲還需要在金融、政務、市政以及零售服務等領域展示更多的實力。

雖說此次架構調整,騰訊已初步展現了自己的決心和意志。但是,對這家超過4萬人的巨人公司來說,如此龐大的身軀下,能否如願成功轉身?下一個20年能否再立潮頭?


新經濟e線公眾號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財經頭條、搜狐號、大魚號平臺、百度百家、大風號、企鵝號、網易號、和訊名家、螞蟻財富社區等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