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五)——王光祈:民族音樂奠基人(二)

王光祈:民族音樂奠基人

2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五)——王光祈:民族音樂奠基人(二)

王光祈認為,與舊中國社會“隔絕”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出國去留學或做工。他在《旅歐雜感》中說:“我不是說外國社會都是好的——真實壞處亦不少——亦不希望永久離開中國社會,不過我是希望在短期內應該設法到外國去換一換空氣……一到外國,看見外國社會的好處,便聯想到中國社會的壞處;看見他國社會的墮落,便聯想到中國社會的特長;看見他國社會與中國社會的共同弱點,便想到人類的全體改造,總之外國的學術生活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他還說:“別人出國的宗旨多系求學,我出國宗旨則兼求學與修養兩種。”1920年4月1日,他同魏時珍、陳寶鍔、塗九衢乘法國船離開上海。塗九衢赴南洋,王和陳赴德國。6月25日,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張夢九也離開上海前往德國留學。

王光祈原來打算去美國,因患眼疾未獲許可,當此之時又受上海《申報》駐德記者之聘,於是改變主意去德國考察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復興情況。

王光祈到德國法蘭克福後,一方面學習德文和攻讀政治經濟學,一方面為國內的報刊寫通訊稿,考察德國社會經濟的復興,為中國的發展找借鑑。

由於離開了轟轟烈烈的國內社團生活,王光祈“悄然自悲,若有所失,終日獨向”窗外一望平蕪的自然美景,逐漸愛好起音樂來。他從小喜歡弄笛吹簫,哼川戲崑曲,於是利用工讀之餘重操舊日之好,跟德國私人音樂教師學習小提琴,放棄了經濟學的研究。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樂專科學校攻讀音樂理論。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學攻讀音樂學。自改學音樂以來,他一方面學習音樂、樂器知識,一方面向國內介紹德國音樂、歐洲音樂,向德國介紹中國古典音樂,並且進行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他雖然“半路出家”,獨居海外,但由於他具有不顧一切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實的作風,學習成績和著述成就都日漸增長,為國內音樂界注目,為老友們驚訝。1934年,他以《論中國古典歌劇》獲得博士學位。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陸續寫作出版了音樂專著16種,並在中外報章書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音樂論文(現見中文音樂論文16篇;外文音樂論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譯成中文)。他懷有藉助音樂之力喚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復興運動的理想,主張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樂,一面辛勤採集民間流行的謠曲,然後再利用西洋音樂的科學方法,創造出“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性’的國樂”。

為此,他對西洋音樂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並分門別類地寫成專著和論文,向國人介紹。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國人的音樂生活》《德國音樂教育》《歐洲音樂進化論》《西洋音樂與詩歌》《西洋音樂與戲劇》《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西洋樂器提要》《西洋制譜學提要》《音學》《對譜音樂》《西洋名曲解說》和《西洋音樂史綱要》等。他認為國樂“必須吾人自行創造”,而“不能強以西樂代庖”,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此,他又對中國音樂和東方民族音樂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統地採用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將中國音樂和某些東方民族的音樂同西洋音樂進行比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區的樂制分為“中國樂系”(五聲體系)、“希臘樂系”(七聲體系)和“波斯阿拉伯樂系”(四分之三音體系)三大體系的理論,同時還對中國曆代樂律史料做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見解。他在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東西樂制之研究》《中國樂制發微》《中西音樂之異同》《東方民族之音樂》《翻譯琴譜之研究》《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和《中國音樂史》等。此外,他還寫了不少向西方各國介紹中國音樂的文章,其中包括為1929年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和《意大利百科全書》撰寫的《中國音樂》專稿。王光祈的其他論著尚有關於國防、外交、政治、戲劇、美術的譯作19種,《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五)——王光祈:民族音樂奠基人(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