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中來 到實踐中去

每當共和國的生日,我們在為國家強盛、人民幸福而歡欣鼓舞的同時,總是不由想起那些凝結著艱辛與榮耀的奮鬥。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這個國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奮鬥的金句,被人們反覆傳誦,給人們感動與啟示。

總書記闡發的奮鬥幸福觀,喚起億萬人民同心築夢、矢志追夢、奮鬥圓夢的磅礴力量。

9月中旬以來,人民日報在頭版推出“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系列報道,通過記者實地走訪,從貧困山村到繁華城市,從黃土高原到山水江南,從國內到國外,努力探尋新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實踐軌跡。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論只有來源於實踐、作用於實踐,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本報記者在採訪中,處處都能感受到新思想豐厚的實踐基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到科學理論帶來的鉅變、煥發的偉力!

新思想源於對實踐的深刻把握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源於孜孜不倦的實踐和探索,體現的是歷史的眼光、縝密的思維、深刻的洞察和博大的胸襟。

採訪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數字——

“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的足跡遍及全縣25個公社、221個大隊”;

“寧德地區124個鄉鎮,他去過123個,跟著他下去調研,一年要穿壞三四雙解放鞋”;

“在浙江工作了6個年頭,他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雖然只在上海工作了7個月時間,但他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個區縣”……

採訪中,我們還聽到這樣的故事——

“當年下鄉他經常騎自行車”;

“他冒雨走泥路看茶山”;

“熱了就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

“他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又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習近平曾深情回憶,在梁家河7年的插隊生活“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

“這都是鹼性土地,怎麼種出來的玫瑰?”

“脆李是否屬於李子的一種,個頭有多大?顏色是紅色、青色還是黃色?”

“三峽現在還有猴群嗎?退耕還林是人工造林還是飛播造林?”

……

採訪中,很多幹部群眾表示,聽到總書記這麼細緻的提問,都感到有些驚訝,總書記驚人的記憶力和廣博的知識令人折服。

在長期的實踐中,在不同的領導崗位上,習近平總是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觀點,既符合實際又具有很強的戰略指導作用。

“總書記總是比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是習近平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人們發自內心的一致評價。

“上世紀80年代末,圍繞脫貧,閩東干部群眾曾有三大設想:修建溫州到福州沿海鐵路、開發三都澳50萬噸良港、創辦賽岐開發區並發展成中心城市。”曾長期在福建分社工作並多次赴寧德採訪的本報記者趙鵬說,剛剛到任寧德的習近平沒有輕率表態,而是輕車簡從實地走訪了閩東9縣市,這其中就包括“三進下黨”。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要以弱鳥先飛、水滴石穿的精神擺脫貧困。

“他實事求是地指出,這三大設想看似一勞永逸,恰恰忽略了自身的努力,只想藉助外界力量解決發展問題,思想根源上還是‘等靠要’。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絕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個‘金娃娃’,必須‘要把事事求諸人轉為事事先求諸己’。”

“總書記確實高瞻遠矚!”在浙江安吉採訪時,幹部群眾也由衷讚歎。

“當時人們常說,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也有人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樣的認識,體現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固然是可喜的,卻沒有說到本質。總書記的一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二者的辯證關係講透了,真正是撥雲見日、點石成金!”本報浙江分社記者顧春說。

“安吉縣的同志感嘆,總書記的一句話讓安吉守住了生態優勢,也贏得了發展優勢,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成為了‘中國最美縣域’。”

“總書記視察重慶果園港之後,我三次到果園港採訪,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變化。”本報重慶分社社長王斌來深有感觸,“最重要的變化是職工信心更足了,心氣更高了!”

“總書記那雙溫暖又厚實的手,給了我們無窮的力量!”回憶起兩年多前見到總書記時的場景,果園港生產部經理助理鄭驍依然心情激動,“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和我的同事一定要把幸福奮鬥出來!”

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成為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正是因為源於實踐,新思想具有巨大的引領力;正是因為源於實踐,新思想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正是因為源於實踐,新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新思想凝結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有誰的家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舉個手!”

“有誰的直系親屬住在這樣的房子,舉個手!”

為了加快棚戶區改造,2000年7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深入福州市連片棚戶區蒼霞社區調研,並向現場的幹部連聲發問。

嚴肅的神情,連續的追問,令在場的每一位幹部群眾為之動容。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1990年7月,讀完《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後,習近平揮筆寫下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字裡行間,跳動著愛民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終牢記自己來自哪裡,為何出發,如何奮鬥。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主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鄭重宣示。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加以明確。據統計,“人民”二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203次。

在今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要講話中,再次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84次提到“人民”。

習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說,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延川縣梁家河看望父老鄉親時深情地說,我在這裡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後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在正定採訪,很多總書記當年的老同事,都提起他‘吃螃蟹’的故事。”本報河北分社記者張志鋒說。

“吃螃蟹”說的是習近平在正定裡雙店公社搞“大包乾”試點,這在當時冒了很大風險。但是,習近平頂住壓力,依靠群眾,堅定推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的糧食多了,收入也提高了,男女老少都念共產黨的好。

“這不是膽子大小的問題,是有沒有真正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問題。為了群眾,敢於擔當,善於作為,並且堅持到底,習近平在年輕時就是這樣做的。”在《習近平一直惦記著俺們村》一文發表後,網民這樣留言。

“共和國成立都快50年了,部分群眾生活還這麼困難,一定要解決好他們的生活困難。”1997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閩東調研連家漁民易地搬遷時動情地說。

“如果沒有他的大力推進,我們至今可能還住在船上、漂在海上!”曾經被稱為“水上吉普賽”的連家漁民說。

是的,對人民付出的愛有多深,人民回饋的愛也會有多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海南三亞,玫瑰谷員工李玉梅一直津津樂道總書記戴上她的斗笠的故事。

“當時大家擠在一起,不知道是誰碰了我一下,斗笠差點滑下來。總書記看到了,順手接過了我的斗笠。”李玉梅說,“總書記戴上斗笠,大家熱烈鼓掌,不少鄉親眼淚都流下來了!我們都能感覺到總書記對老鄉的那份真摯情感。”

“我們從三亞博後村到海口施茶村一路採訪,所到之處,幹部群眾都說,總書記真正知基層,懂農民,他的話總能一下子說到我們心坎上!”本報記者辛本健說。

“總書記進門,先看廚房,再看老人臥室,最後來到客廳,拉著我奶奶的手,噓寒問暖。給我的感覺就像長輩來家裡走親戚,可隨和了。”河南蘭考張莊村村民閆春光回憶說。

“從張莊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到縣行政服務中心,我們通過一張張現場照片,通過與當地幹部群眾的一次次交流,真切感受到總書記對群眾的真情、深情。”本報河南分社記者馬躍峰說。

“習總書記下過鄉、當過農民,他知道咱們百姓需要什麼、期盼什麼。現在總書記想著法子讓咱過上好日子。跟著總書記,我們有奔頭!”一位讀者在與本報記者交流系列報道讀後感時激動地說。

新思想引領中國光明未來

深圳蓮花山上,習近平總書記親手種下的那棵高山榕,如今枝繁葉茂,鬱郁蒼蒼。

“總書記種下的是長青樹,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樹’‘希望樹’!”時任深圳市蓮花山公園管理處主任楊義標的這句話,讓本報廣東分社記者呂紹剛感慨良多,“總書記發出的‘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動員令,讓深圳這片改革熱土再次湧動春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採訪中,談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寧夏閩寧鎮一位基層老黨員的話飽含深情:“那都是因為我們有習近平總書記這個核心,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靈魂!”

記者注意到,說這番話的時候,他眼含熱淚,畢竟,“空中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的景象還歷歷在目。正是因為習近平親自推動的閩寧協作,才讓昔日“幹沙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996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17年的近12000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從他們幸福的目光中,我們看到了人民群眾對總書記的衷心愛戴,也增進了自己對新思想的認同和理解。”參與採訪的本報年輕記者鄺西曦說。

“新思想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也必將長期指導中國的實踐,引領中國的未來。”很多幹部群眾在採訪中表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很大一部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習近平總書記50多次國內考察,幾乎每次都把扶貧調研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44歲的苗族村民施六金“脫單”了。“不瞭解這個苗家山村的過往,就很難理解這份‘脫單’的喜悅——‘脫單’連著脫貧。”多次到十八洞村採訪的本報湖南分社記者顏珂格外高興。

5年前的十八洞村,農民人均年收入1668元,全村許多男青年過了40歲還單身娶不上媳婦。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開啟了中國新一輪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

“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感謝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十八洞的明天會更好!”施六金的感激發自肺腑。

深深植根於中國實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一帶一路”、正確義利觀、新型國際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新倡議,展現出習近平作為大國領袖的遠見卓識,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在哈薩克斯坦採訪,隨處可以感受到‘一帶一路’建設呈現的勃勃生機和普通民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本報國際部副主任馬小寧說,在哈薩克斯坦人眼中,“一帶一路”具有使夢想成真的魔力。

黨的十九大期間,一部由來自美、英等多國電視機構聯合制作的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首播,主創人員表示,“所有這些變化的背後,都有一個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習近平的治國理念和政策方針”。這樣的新思想,“足以標定一個新的時代,足以引領一次新的征程”。

在深圳前海,一位香港創業者感嘆,“這裡到處呈現出萬物生長、馨香四溢的蓬勃生機,真可謂‘東方風來又一春’!”

而前海管理局原局長鄭宏傑印象最深的,卻是總書記鞋子上的一層灰。“他要我們發揚特區‘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鼓勵我們大膽往前走。他的話,還有那雙沾著泥土的鞋,時刻激勵著我!”

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徵程的中國人,滿懷信心,滿腔豪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沒有任何時期比現在更接近,達到“兩個一百年”目標,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清晰動人、真切可感。

“思想是啟明星,思想是航標燈。只要我們更加自覺地學習新思想,貫徹新思想,踐行新思想,我們就能認準方向、找準方位、把準方略,就能保持定力、激發動力、形成合力。”“有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掌舵、領路,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就沒有翻不過的山、邁不過的坎,就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廣大幹部群眾堅定的信念、共同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