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前言 四聲無爭議 八病說不清?

大家去百度的話,可以看到“四聲八病”之說來自於南北朝時期的沈約(441~513年)等永明體詩人, 在《南史·陸厥傳》中明確的說了“四聲”: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四聲很清楚,沈約等人將平上去入為四聲; 上文指出了“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這是八病中的一部分,但是後人所說的“八病”來自於何處?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一、八病 王力、仇兆鰲、空海、封演

1、王力《漢語詩律學》與清朝學者仇兆鰲

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中說“什麼是八病、眾說紛紜”。他引用了清朝學者仇少鰲的說法:

沈約標律詩八病,有平頭、上尾、蜂腰、鶴溪等名,不可不知,若為“大韻、小韻、旁鈕、正鈕”尚非所重。

2、嚴羽《滄浪詩話》

再往前看,南宋的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提過“八病”一詞,並且把八中病症一一列舉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嚴羽對於八病採取了否定的態度:

有四聲,有八病(四聲設於周顒,八病嚴於沉約,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據也)。

3、空海和尚《文鏡秘府》

更早的文獻來自於日本,在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中有一個空海和尚,亦名遍照金剛,延歷二十三年(804年),隨遣唐使入唐學法。空海法師把在大唐學習的知識編輯成一本書《文鏡秘府》,其中很多典籍的內容已經在我國消失了。

《文鏡秘府》中記載了28中詩病,八病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空海的書是流傳下來最早解釋八病的文獻。

4、封演《封氏聞見記》提到沈約撰有《文章八病》

封演,天寶中為太學諸生,十五載(756)登進士第。比起白居易時代又早了幾十年,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聲韻》提到沈約撰有《文章八病》 :

周禺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永明中,沈約文詞精拔,盛解音韻,遂撰《四聲譜》、《文章八病》。有平頭、並尾、蜂腰、鶴膝,以為自靈均已來,此秘未睹。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二、四聲與宮商角徵羽

北朝魏文學家常景(?~550)寫過一本《四聲譜》, 其中記錄說:南齊的沈約是當世文匠,他的四聲理論影響巨大,詩人們多以此為準則,我自己覺得宮商角徵羽就是四聲。

常景的時代比沈約晚了大約40年,四聲從南朝傳到北朝,看來當時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宮商為平、徵為上、羽為去、角為入,看來古人詩歌多為歌詞之詞,是可以依曲演唱的。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三、八病

空海在《文鏡秘府》中記載了28中詩病,其中前面八種,被後人認為是沈約所說的“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王力教授說過“什麼是八病、眾說紛紜”,空海法師關於這八病的特點也採用幾家不同的說法。

1、第一 平頭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樹表看猿掛,林側望熊馳。”又詩曰:“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

a、空海解釋到:第一句詩前兩個字是平聲“芳時”,第二句詩前兩個字不能也用平聲“提壺”,這就是平頭之病。同為仄聲的一種也是平頭。(釋曰:上句第一、二兩字是平聲,則下句第六、七兩字不得複用平聲,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為病。餘三聲皆爾,不可不避。三聲者,謂上去入也。)

b、空海還說道: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句第一字和第二句第一字都是平聲不是平頭之病;但是同為仄聲的一種也是平頭。但是兩句的第二個字如果都是同聲,那麼一定是”巨病“。(或曰:此平頭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與下句第一字,同平聲不為病;同上去入聲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與下句第二字同聲,無問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儀,皆所不能免也。)

c、空海又說道:還有人講了,第一、第二字不能和第六、第七(第二句的第1、2字)同聲,但是參差使用就可以了。例如秋月(平入)對白雲(入平)(或曰:沈氏雲:“第一、第二字不宜與第六、第七同聲。若能參差用之,則可矣。”謂第一與第七、第二與第六同聲,如“秋月”、“白雲”之類,即《高宴》詩曰:“秋月照綠波,白雲隱星漢。”此即於理無嫌也。)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老街味道以為,其實這個平頭不難理解。會做格律詩的朋友應該能看明白,沈約這是說格律詩的上下聯句式不能相同。例如第一個例子: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兩句詩的句式一樣,都是平平中仄平,格律詩中上句是平平中仄平,下句就應該是仄仄仄平平。

另外空海還說的第一個字同聲可以不拘,但是第二個字同聲就是巨病,這也是格律詩的特點,一般第一個字平仄不拘,但是第二個字必須相對。我舉一個例子: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與風同為平聲,闕與煙平仄相對,這兩句就不是平頭。

如果不是格律詩,下聯為了句式的變化,也以相對為好,例如“平平中仄平”可以對“仄仄平平仄”。

沈約時期的詩體被稱為永明體,這種詩體是早期的格律詩,沈約的“平頭”理論很類似格律詩的“失對”,而失對是格律詩的大忌。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2、第二 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或雲: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

理解了平頭,就不難理解上尾。近體詩四聯除了首句用韻的詩體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齊梁以後的古體詩也多是如此,上句是平收的話,下句是仄收,不懂這個道理的文人會被瞧不起,“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空海說的連韻就是指詩的首句押韻,或者換韻時第一句就押韻,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韻,因此前兩句當然是同聲,例如近體詩首句押韻的詩體: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空海舉例的是一首轉韻的古體詩,首句也押韻,每兩句一換韻,換韻時第一句就押韻。下面節選的這一段詩用了4個韻,句句押韻,因此同聲是正常的,不是上尾: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

結語

今天說的是四聲八病的由來,以及平頭與上尾的意義, 永明體為唐朝格律詩的成熟打下了基礎。上尾對於大家學習古體詩的押韻也有重要的意義,好多古體詩的換韻從奇數句就開始換,有兩句一換有四句一換。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幾句詩的換韻,冰凝、客笛、門翻、去路處,就不是上尾。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明天說一下八病的其他內容: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