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讀書郎》的誕生

兒歌《讀書郎》的誕生

《讀書郎》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被人們傳唱了近80年而經久不衰。但鮮有人知道,這首歌是作者宋揚抗戰期間在貴州安順根據安順城郊汪家山的苗族蘆笙音調與歌詞改編創作而成的。

據《安順市記》記載:1944年,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演劇四隊(抗敵演劇隊第四隊)來到安順縣(現安順市西秀區),隊員宋揚、葛敏等在汪家兇、下寨等苗族村寨開展革命文藝宣傳,宋揚創作了《讀書郎》、《苦命的苗家》等歌曲,並在小學生和苗族群眾中教唱。

1944年,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打通大陸線的作戰,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正在桂、柳一帶宣傳守土抗戰的抗敵演劇隊第四隊的40餘名隊員,也不得不隨著幾十萬難民撤退經貴陽到達安順集中。他們一方面休整訓練,一方面進行創作和演出。

兒歌《讀書郎》的誕生

時年85歲高齡的宋揚回憶,到了安順汪家山後,宋揚等人住進了苗寨小學,白天幫助學校講課、教歌,傍晚就去苗族同胞家訪貧問苦。有一次,他們請來一位經常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讓他用漢語唱蘆笙音調的山歌,此人唱了一首《小嘛小兒郎》:“小嘛小兒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裡有文章。”宋揚突然來了靈感,有了創作《讀書郎》的慾望,歌詞很快便完成:小嘛小兒郎,揹著書包進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孃。

幾天後,運用蘆笙音調和民歌風格創作的兒歌《讀書郎》便誕生了。隨後,宋揚先生在汪家山的這所苗寨小學裡給孩子們教唱。不久,演劇四隊在安順舉辦的一場晚會上,由宋揚用蘆笙伴奏,女隊員陳峰演唱了這首歌。這首歌便傳遍了安順的大街小巷,併成了四隊的保留曲目。此後,《讀書郎》也像長了翅膀,隨著隊員們輾轉南北的身影傳遍了全國。

兒歌《讀書郎》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