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氣之症

俗氣之症


俗氣之症


林語堂先生曾有社會十大俗氣之說,嬉笑怒罵之間,諷刺社會俗氣,可謂一言中的,入木三分。事實上,在紫砂行業的某些人身上,也有一些“俗氣”的特徵,哂然一笑,細品味之下,便再也笑不出來了。


俗氣之症


圖為林語堂老先生

其一俗是:把拍賣價當作作品開價的依據

俗氣之症

有的人偶爾有作品上拍,便沾沾自喜,遇人詢價,輒以拍賣作為作品開價的依據,言語間頗為倨傲。

其實,藝術品拍賣說明不了什麼,價格與價值從來也不是一回事;況且現如今很多拍賣行有多少貓膩,我不說你也知道。很多人把壺往裡面一送,鍍個“金”,幾番“操作”,價格就上去了。

自然成交也好,非正常成交也好罷;到處說大話,有多少說服力?真是俗不可耐。

俗氣之症

其二俗是:作品被博物館收藏便逢人必說

俗氣之症

作品被收藏是好事,但不至於逢人必說,逢文必提。

潛臺詞無非就是:我的壺身價抬高了。

其實,這真的沒啥好值得炫耀的,除非特別牛逼的,我們很多博物館本質上跟超市一個屬性,收藏證書跟發票沒什麼兩樣。

俗氣之症

其三俗是:每與人言必談必提是某位大師的弟子

俗氣之症

學藝,在我們傳統的土法“傳幫帶”中,一直是靠自悟。

你既然是某位大師的弟子,你學了大師的哪些經驗?

學有所長,你又長在何處?

曾看過某公的履歷,青年學徒時其師名氣不著,則匿而不名,復尋一大名人,揚言實為某大名人之弟子,想必提攜他的那位民間“老師”,也只能感嘆一句:徒兒出息了。

俗氣之症

其四俗是:施一點小惠便廣佈於眾


俗氣之症


有的人揩紫砂的油沾潤了點“名氣”,熱衷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向高校捐了幾本書,恨不能廣而告之,或者哪個地方出現災情,向受災地區捐件作品,也是惟恐天下不知。

這裡不是故意要給大家的慈善之心潑冷水,但有的人就是假借公益之名行獲利之實,電視裡播、廣播裡說、微信裡推、報紙上刊、簡介裡寫,純系沽名釣譽。

俗氣之症

其五俗是:與人交談便借得過什麼大獎之類以逞才。


俗氣之症


簡歷上一長串的獲獎經歷是榮譽證明,動輒宣之於口就有逞才之嫌了。你得獎,管別人什麼事,就是真得獎也是對過去的某一件作品而為,又不代表將來的所作所為。但他們往往在乎這些沒有意義的東西,並且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俗氣之症

其六俗是:今天的世界,雖然還是鐮刀斧頭當家,但其實領導和老闆聯合起來,才是真正主宰這個社會的主人。


俗氣之症


對一般人而言,領導就是他的環境,他的心態。而老闆肯掏錢買壺,才是硬道理。這本無可厚非,名人的宴會,哪一桌不是領導挨著老闆?有多人拼了命的擠進去,哪怕只有一條縫,也要拿出吃奶的力氣去擠,送名片、送作品冊、送小報,目的就是讓老闆和領導記住他,實在是有失體面。

俗氣之症

俗氣之症


俗氣之症


觀 |《金茂》趙宣

鏈 接

俗氣之症


俗氣之症


摶 |《香玉》華昱

鏈 接

俗氣之症


俗氣之症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